周五下午学校安排我跟着王校长,还有教科研中心的李老师,一起去五中的北校区听课。我自知水平有限,如果不在教导处干活,我是没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的。我和王校长一起听了两节语文课,是《雨的四季》,正好是同课异构,两节课两种风格,各有特色,也各有问题需要改进。今天听王校长评课,我明白真正的评课还是要理论先行,然后给与教学者合适的改进办法,让下一次教学有更好地提升。当然,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深度研究的基础上。这学期我只带一个班课,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积累经验。
站在理论层面来说,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单元整体意识,要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重点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来传达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第二,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是学会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这些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双线组元中的语文要素。第三,指向人文主题,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善于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三篇阅读都是写景抒情类散文,相对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而言,《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文章的结构规整,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不管从形还是神上看都不散,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之作。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三篇文章描写景物细腻生动,语言精美,但又有细微的差别,《春》的语言生动优美但又绝不是辞藻的堆砌,《济南的冬天》老舍多用口语化的表达又不缺乏典雅的感觉,《雨的四季》语言如诗如画,诗意化的语言表达重在营造意境的美。从情感的角度来说,都是希望通过这些优美的写景散文唤醒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美好的关注与热爱。所以,从单元总体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就一课教一课,而要让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比如第一课《春》除了朗读教学这一重点外,我们发现它基本涵盖了我们在写作时常用的描绘景物方法——正侧结合,组合式描写(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虚实相生,动静相衬,五觉描写,抓住特点巧用修辞等。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几种方法,仿照本文中的段落,对他们熟悉的地方,进行片段式写作,实现语言的运用这一教学目标。
《雨的四季》是一篇自读课文,此前的读书笔记里也收藏了肖培东老师关于这一课教学楼一些思考。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不会朗读的,会出现两字一顿的齐读现象,唱读现象,读书缺乏情感,没有抑扬顿挫,非常的寡淡无味。这也是七年级上册用两个单元的文本让我们教阅读中朗读的原因所在吧!同时《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要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节是吴雅楠老师的课,这节课是《雨的四季》的第二课时,由“精读课文,体悟情感”开始,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四季雨的句子,并用关键词分别概括四季雨的特点。她在第一节课就已经完成了春雨段落的朗读,感受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这节课从夏雨的开始,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夏雨特点的句子,提炼出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然后问具体是哪些景物描写体现了这一特点,能不能用朗读把这种热烈粗犷表现出来。学生读句子,老师指导重音和停连。也带着学生一起看了夏雨段落的旁批“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尤其是老师还具体指导了学生答题的思路,“我认为夏雨的特点是——,我是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感受到的……”。这种规范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我们最终还是离不开考试。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很有耐心,也很有示范性。
关于秋雨和冬雨的段落,老师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这样一来,整节课就是老师带一步学生走一步,自读课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课堂的容量偏少,进度缓慢。ppt上呈现的第二个问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文中优美而有意境的语言还没有品味。这节课是一种“收”的状态,就是收的有点紧。
第二节是杨阳老师的课,这是我们五中语文组的一位男老师(因为还有位女老师也叫杨阳,话说他们同一年参加的优质课比赛,今年又成了同事,也是很有缘分呢。)
这节课一开始,老师就明确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然后利用基础训练的速记手册学习字词,强调了“吝啬”的“啬”字的写法,强调了“咄咄逼人”的“咄”字的读音,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接着就让学生自己默读,注意旁批和阅读提示。结束之后老师问:读了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错,答出了本文的内容——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雨,本文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接着请学生阅读(2——5)段,概括课文中描写的雨在四季各有怎样的美?自己选择一个季节的雨,赏析雨的特点及作者是如何描绘雨的意境的?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ppt呈现散文鉴赏的技巧: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3.要体会散文的意境。4.品味散文的语言。说实话,这样的技巧等于没有,都太大太空了。然后课堂大概有十几分钟是孩子们自己在阅读批注,批注后,同桌讨论交流了一下。接着就是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说雨的特点,然后读一句描写的句子,分析了一下修辞的效果。说了三个季节的然后下课了。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文本的特点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尝试用自读课的教法上自读课。但是教学设计的具体指导有些缺位,技巧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基本是空白的状态,对语言的品析还远远不够。这节课老师处理自读课文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度”,放的太宽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不等同于自由阅读。
听了结束之后,我听了王校长的点评,梳理了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可以依据阅读提示展开——第一,抓住“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以第二段春雨为例,在朗读中感受春雨的特点美丽,润泽,娇媚,甜美等,并穿插第二个批注,让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然后其他三个季节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处理秋雨和冬雨旁边两个批注问题。第二“写景散文常常是饱含感情的”,让学生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容易找到开头段和结尾段的直接抒情,这是可以穿插进第一个关于读一段的作用和第六段人称变化的批注,既交给学生文章的结构,段落的作用,人称的作用。有了解了抒情的方式,然后告诉学生作者的情感不仅表现在这些直抒胸臆的文字里,更体现在细腻的生动的描写中,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顺势就回到了阅读提示里给的精彩语言的赏析,这种赏析不仅有修辞手法,也有准确的用词,穿插第三个批注。这样一来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语言,情感”三个方面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没有具体实施还不能确定它的科学性。具体上课的细节还是要根据课堂实际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就是有效的课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