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属于自己的时间极其有限,便经常会还念上大学的日子,可以通宵看剧,可以睡到日晒三竿。高中三年,每个人都憋了一口气,让自己屹立不倒的气,高考一结束,这口气就松了,整个人倒掉,再也不肯起来。然而这颇让人难忘的岁月,此刻却成了我极其懊悔的根源。偶尔会浏览简书的文章,发现有那么多在校园里就读了很多书坚持写作多年的作者,感慨自己虚度了光阴。于是那个假设句又常常挂在嘴边:“如果当初……那我现在……唉!”
小时候为了响应家长和老师的号召,我读了《鲁迅全集》,众人无比推崇的文章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认真读过,却始终品不出鲁迅的好。对这些文字的记忆只是一个个大大的疑问号。前一阵子无聊,重读鲁迅的文章,竟觉无比的心酸无奈,心中的问号都化作了惊叹号!原来不是鲁迅的文章不好,也不是我有偏见,而是鲁迅先生涉世太深,把人性看得太透彻,而当时的我又太单纯,只适合读童话的年纪。我觉得一个人只要肯读书,只要肯到世上去磨炼,迟早都会有开悟的一天,只是这一天究竟是哪一天,是由个人阅历决定的。如果再给你一次回到当初的机会,那么现在还是同样的结局,不用懊悔,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不要回头,时机永远属于未来。
就像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感受到了写作对我的召唤。从前读不懂的书,坚持不了的事情,都变得自然而然。但许是从前考试多了,做事总喜欢划重点。这毛病延续至今,写文章的时候也会纠结到底该重点写哪一类,还是从老朋友——书那里找到了答案。一段春上春树给自己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序。从中知道能写出如此伟大深刻作品的作者从前竟是个时髦的短片小说写手。当他下决定要留下一部巨著时,才有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诞生。原因是在文学界只有长篇小说才能决定一个人的文学地位,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但是谁敢说不是那些数不尽的短篇小说孕育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现在的我总对自己说:“就放手去写吧,管他什么文体!”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没有自己的文学道路时,多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