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天见了三个老同学。两个好闺蜜,每个假期都要见几次。还有一个高三坐我前桌的小男生,高三前后位攒下了坚实的友谊。
高中毕业两年,我们去到了不同的学校,学了不同的专业,从此道路便不同了起来,再也不是那些穿上校服就认不出的甲乙丙丁。
今天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未来。
A高考失利,只比本科线高一点点,进了本地一所普通大学读会计,说是本地,其实是在郊区的大学城,笑称自己每次回家都是进城。由于本科学校不太强势,所以考研就将成为必经之路。虽然目标明确,却还是会为选学校和考数学而焦心。说到未来,不想进企业的她,或许会去考公务员。
B高考考的不上不下,进了本地一所老牌高校,读中外合作的财务管理专业,好在还在市中心。专业课一遍中文一边英文的授课让她大一大二的课表看起来异常充实,经常从早8上到晚8,这让一天最多6小时的课的我很是佩服。基于对数学本能的恐惧,她选择考专硕,但,相对好考的竞争大,相对冷门的不好就业。说起未来,她说可能是企业或银行。“咱们这种专业最好的一点就是不会失业,哪里都需要干财会的。”
C是高考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高考成绩比平时成绩好不止一点。家里人执意要985211,本来能在发达地区选个还不错的学校的他,被迫去了西南边陲的一所211,是我们四个人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学商科的,是我喜欢的传媒。他说他应该也是考研,希望他未来成为广电总局局长。
我呢,高考平平无奇,语文英语文综发挥稳定偏上但数学却大大的扑街,所以总体比正常水平还是低了10来分,只能曲线救国,在本地财经巨头高校和新兴中外合作大学中选择了后者,从华北平原到了东南沿海,从黄河到了珠江。我可能是四个人中间唯一一个准备留学的人,所以实习、语言成了重中之重。
他们说,明年暑假可能就见不到他们了,他们应该在准备考研。
两年前的我们大概不会想到现在,四个人的发展轨迹会迥然不同。
可是大家又确实在真真切切的努力。
高中同桌申请到曼大交换的机会,过几天就要远赴英国求学;高中班长考到一个普通的院校还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便修了二专业,看过她的课表,每周二周四周末都在上而专业的课;15年高中文科状元,人大法学+新闻双学位;有同学因为对北航不满,选择直接去美国。身边也不乏毕马威安永各大银行中央电视台的实习生,大家都是在努力呀。
最近有点小浮躁,记下这些希望给自己提个醒,别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你今天省了的事儿,都是你以后费的劲儿。
学习,阅读,雅思,ACCA,摄影,公众号,写文章等等,有想法就去做,20岁,多好的年纪,不要沉溺于儿女情长,腻腻歪歪。
变得更好,才能站在更优秀的人的身边。
希望你打起精神,披荆斩棘,快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