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12岁的林徽因跟随全家从上海迁居到北京。在北京,她和表姐们一直就读于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那时的清政府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1920年派遣林长良前往欧洲学习。林长民也想要林徽因增长一些见识,所以他携女一起游历欧洲。就这样,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第一次踏山涉水,远游欧洲。对她来讲,这次远游是一次丰富自己阅历,增长自身见识的好机会,同时通过这次远游,她也找到了她心灵最大的归宿――建筑。
按照出访计划,父亲林长民带着徽因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一处处文化名胜,一间间博物馆,一座座教堂,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他们一一走过,异国的风土人情让徽因惊讶,可更让她惊讶的是这里的建筑,他们神秘又气派,像一幅幅色泽古黯,散发着高贵气息的画作。一株草,一束花,一棵树,乃至一块石头都似不平凡的存在,它们都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觉,林徽因的建筑之情,就这样植入了她的生命里。
在旁人看来,林徽因那段时间是丰富的,充实着。她走遍大街小巷,游览各式建筑,并记录下它们的色彩,形状,回家之后又翻阅资料,了解该建筑的历史和由来。但忙碌后的她,也时常感到孤寂。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这样写道:“英国天天下雨,我独自在家不能出去。也不认识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找我来玩儿……”可让林徽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爱她且浪漫的男子正悄悄走进她的生活!
1920年10月,依旧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一位叫徐志摩的男人敲开了徽因所住公寓的大门,他是来拜访父亲林长民的。徽因像往常一样招待这位男子,对这位叫徐志摩的男子并没有放在心上。但随着林长民和徐志摩交往的深入,徽因和志摩也熟悉起来。可以说,徐志摩的出现,填补了她生活的无聊和空白。他陪她聊天,给她讲故事,他们一起聊诗歌,说文学,他还陪她游览建筑,听她讲自己对建筑的看法。慢慢地,他被她迷住了,她的清雅秀丽,她的博学多才,她的不谙世事,甚至她那北京腔中略带的福建口音,对于徐志摩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林徽因几乎满足了徐志摩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面对这样的绝世佳人,他无法拒绝,也没法冷静。这一年,林徽因16岁,徐志摩23岁。
一切看起来都挺美,极其登对的才子佳人,可林徽因没有想到,这样一位浪漫而带有书卷气的男子,却是另外一个女人的丈夫,2岁孩子的父亲。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父亲徐申如是沪杭金融界相当有地位和实力人物。在1915年,徐志摩听从父亲的意愿,与仅仅只见过一面的张幼仪结了婚。张幼仪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的次女。宝山张家是名门望族,与徐志摩的结合属于家族联姻,“交易”成分过重,徐志摩对张幼仪并没有任何感情。张幼仪怀孕生子后,徐志摩仿佛完成了人生大事,于是飘洋过海,决心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英国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特别生的资格,徐志摩于是决定留在英国。
剑桥,是他与林徽因经常浏览的胜地。他们漫步于校园中,在康桥上互吐心声:聊诗歌,聊文学,聊音乐,聊人生与理想。他们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梦。徐志摩与林徽因有多甜蜜,远在中国的张幼仪便有多痛苦。她的丈夫徐志摩刚结婚不久,就出门读书了。每次徐志摩给家里写信,只字不提张幼仪。她一直默默等她丈夫回家,回到她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只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传到国内,传到她耳里,她才彻底清醒过来,原来他的丈夫心里爱着别人,心中根本没有她的位置。张幼仪的家人为了挽救张幼仪的婚姻,决定让张幼仪出国陪读。当张幼仪也来到英国,林徽因的梦才彻底醒了,她沮丧地对自己说:“我怎么可能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呢?”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徐志摩的感情,而这时林长民和林徽因租住的公寓正好到期了,为期一年半的欧洲考察也正好结束了。
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的感情,像一团火,又像一把利刃,她渐渐从这份浓烈的爱情里冷却下来。她渴望回国,以此来拒绝徐志摩的感情。1921年11~12月间,他们父女俩便回到国内自己家中。对于林徽音的出逃,徐志摩感到莫大的不满。他强烈的情感无处宣泄,空虚之余,他把自己的思念,爱恋,希望乃至失望都化作了一首首诗篇。同时面对家人对他们感情的声声反对也彻底激怒他,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林徽因的爱,他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不久,徐志摩收到张幼仪产下二儿子的喜讯,而他回报张幼仪的则是一张离婚申请书。可徐志摩的做法,并没有让林徽因感受到他对她的爱,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可能被背上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骂名。
林徽因无法拒绝一个人的爱,她能做的只有让这一直燃烧着的爱,尽快熄灭。那段时间,她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之后又想起这个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这两个女人多像啊!都是因为一个男人,变成了可怜的女人!所以说,林徽因是明智的,自己的幸福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怕这个痛苦会朝向自己,也只能默默吞下,慢慢忍受。
林徽因是理智的,面对众所周知的康桥绝恋,面对不惜破釜沉舟,抛妻弃子的疯狂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选择退出,选择了冷静,在爱情路上,她没有不顾他人死活,任性为之,她说了一句经典之言:“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不是那样的人。”在浪漫诗人的风花雪月中,还能如此冷静的思考,她的理性程度可见一斑。
林徽因是现实的。后来的林徽因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没有选择轰轰烈烈,却选择了相濡以沫…连梁思成都问,为什么是我?可林徽因却回答,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去回答,你准备好了吗?的确,嫁一个人,就是嫁给了一种人生,徐志摩多才,但更多情,而作为女人,往往只需下辈子的安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往后余生,相濡以沫,林徽因最终选择了一栋稳固的房子,踏实可靠的思成,而没有选择一首跌宕起伏的诗。
有人说,林徽因是99度美女,离沸点只差一度。我要说,女人要活着完美,有时就是要减掉那一度的感性,并把最后那一度感性变成理性和冷静,从而你就多了一份睿智和从容。人生在世,难免冲动激昂,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面对婚姻,我们都需且行且珍惜,细细经营,切不可随性为之,任性而为,多一份理性,人生便少一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