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被孟子连拉带扯,终于放弃抵抗,准备投身仁政事业。(跳过古文部分不影响阅读)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脑袋不好使,不能达到您说的境界。希望老先生辅佐我做这件事,教导我变的明智。我虽然不聪明,也希望能试一试。“齐宣王谦恭下士。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没有恒定的产业却拥有恒定的信念,只有学子能这样。对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产业,就没有恒定的信念。”没有恒定产业,生活就没有保障。
希特勒很明白这点,所以德国纳粹的宣传目标从来不是知识阶层,而是对准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事实证明,希特勒对德国民众的宣传策略非常奏效。
“如果没有恒定的信念,就会心神放纵,趋向邪念,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再依罪处罚他,那是欺罔百姓。哪有仁明的君主在位,却做出欺罔百姓的事情?”
《孙子兵法》上有段描述木石性质的话用来说平民百姓非常贴切:“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
对于木块和石头,你把它放在平地上就静止不动,放在陡峭的山坡上就滚动。
君王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犯错,那么君王也有罪。如果百姓起义造反,那么一定是这个国家的管理者出了问题。
因此《孙子兵法》上还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好的管理者,会为百姓创造适合生活的环境,而不是只会责怪不听话的百姓是刁民。
对于公司,管理者应该会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去责怪员工不够敬业。
“因此仁明的君主为人民制定的产业政策,一定要能保障百姓向上可以赡养父母,向下可以养育妻儿,丰年能天天吃饱肚子,荒年能避免饿死。在这个基础上再劝导百姓向善,那么百姓就会容易听从跟随。”
这一段孟子给齐宣王讲为政的根基在于保障百姓的生活,你让百姓吃饱穿暖,百姓才会响应你的召唤,为你的伟大理想贡献力量。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制定百姓产业政策,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喂不饱老婆孩子,丰年吃不饱肚子,荒年难免被饿死。百姓保命都来不及呢,谁还有空修养礼仪呢?“
孟子对梁惠王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魏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的大国,大国百姓还经常饿肚子,可见当时吃不饱饭是个普遍问题。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本质工作入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是最本质的工作。
“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质的衣服。豢养鸡、猪、狗等家畜不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能够吃到肉。方圆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它的农时,八口之家的大家庭也不会有人饿肚子。”
“大力开办学校教育,反复教导年轻人尊老爱幼,就能避免须发斑白的老人还在路上扛重物劳作。”
“老人能穿好衣服吃到肉,百姓不用忍饥挨饿,能做到这些的君主,没有不称王的。”
仁政,就是教导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能称王。这段话孟子也向梁惠王说过,是孟子仁政的一贯指导方针。
衣食无忧,大家才会投入精力到建设事业;空着肚子谈理想,老百姓不听你扯这个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