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碰见一对母子,男孩儿大概八九岁的样子,正是狗都嫌的年纪。
男孩儿摸摸旁边停靠的汽车,妈妈吼道:“好好走路!”男孩儿在人行道上歪歪扭扭走S路线,妈妈拽着他的胳膊继续吼:“听见没?好好走路!”男孩儿嬉皮笑脸地停下,结果她刚一松手他就蹦起来伸手要去碰树枝上垂下来的树叶,妈妈大怒:“✘✘,你给我消停会儿!你这个样子谁见了都烦!”男孩儿悻悻地停下。
以前,有个段子说,世界上除了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一个物种叫女司机,其实我倒觉得,女司机算啥,真正的第三物种应该是一群被称作“妈妈”的人。
这帮妈妈们,在她们还不是妈妈的时候,她们和所有女孩儿一样的娇俏可人,一样的俏皮有趣,一样的温柔如水。然而等她们成为妈妈以后,能够形容她们的词语就只剩一个:“河东狮”。
上完班累的半死想回家休息休息,进门却发现熊孩子已经把家变成了战场,这个时候你能心如止水么?大姨妈光临脸上就差写上“谁都别惹我”的时候,熊孩子不识时务地非要拉着你陪他去游乐场,这个时候你能波澜不惊么?
不能!怎么办?吼他!
我也做过“吼叫派”妈妈。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脾气很大,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而且矢志不渝。我气极,朝他吼一通,把他吼哭,他哭着仍然不改初衷,然后我无奈妥协。
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上演一遍这样的戏码。不按时睡觉,吼;不好好吃饭,吼;把馒头当皮球扔着玩儿,吼;把手表翻出来拆了搞科研,吼;不满足意见还学会躺地上打滚威胁,吼……
但是这些毛病并没有在我的吼叫声中有所好转,甚至变本加厉。小小孩子气极的时候浑身发抖,头上青筋暴露,竟然还去咬自己的胳膊,胳膊上留下排排牙印。
每当看到那些牙印,我心中都会出现一种恐慌。这真的只是其他人所说的,是孩子天生的犟脾气么?
那个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每次吼完我就知道我这样不好,一股愧疚感充斥着我内心,可是下次还是忍不住吼。我甚至自我安慰,我吼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是因为他太难以管束,是因为他太不懂规矩,是因为他脾气太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说,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孩子最好的礼物,脾气暴躁的妈妈通常也会养出脾气暴躁的孩子。
我突然开始回想,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因为孩子脾气大我才发脾气,而恰恰是因为我总是发脾气孩子才拥有一个坏脾气?
我开始去反思自己的方法,开始去看各种育儿书,看别人的育儿经验。
我尝试着提前想象出来所有孩子淘气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打碎玻璃餐具了、把墙壁画花了、把地板搞脏了、把水倒到床上了、把衣服弄破了、把油渍弄的衣服床单到处都是洗不掉了、把自己摔伤了……
然后呢?还能够再坏么?就让玻璃餐具碎掉好了、就让墙壁花着吧、床单湿了再洗就行了、衣服破了再买呗、衣服床单上的油渍洗不掉不要好了、摔伤了就去抹药吧,他总要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然后我发现,曾经惹我那么生气的去吼叫的事情其实小的不值一提,我以为是因为爱他,让他守规矩,让他懂事。但其实我只不过是不想再打扫房间,我只不过是心疼那点儿损失的金钱。
我为了省力又省钱,却让孩子担惊受怕、让自己愤怒疲惫,结果我要用更多的力气去吼他,我要用疲惫的状态去应付工作,我的抵抗力下降,感冒咳嗽一下都要四个月好不了,倒是给医院送了不少钱。
我们总是很容易在行走途中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当初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何曾想过要省力省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他。
那么小的孩子,他不能准确地表达,他不明白不安和难过的区别,对于所有令他不舒服的感受,他只能选择哭或者发脾气来解决。现在想想,我的吼叫到底让孩子产生了多么大的不安和焦虑!
我决定做一个“零吼叫”的妈妈。
其实,当抱有一种“大不了就是损失些钱”以及“大不了就是再打扫房间”的想法之后,不去吼叫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无关原则的事情,他不想听我的,那就随他好了!反正是他自己承担后果。他非要不吃饭,那他就要承受饿肚子;他非要夏天穿棉裤,他就要忍受酷热……
奇妙的是,当我心平了,气和了,我发现很多事情随便他折腾,结果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惨烈。还有很多不想让他做的事情也都能够想到办法去引导,而且,我竟然惊奇地发现他很多时候其实很好说话,以前那个犟的像头牛一样的孩子是谁家的?
就在昨天,晚上十点了,他非要从床上爬起来玩儿积木。这肯定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只想让他赶快睡觉。可是我能怎么办呢?我知道吼肯定是不起作用的。
于是我说,好,你玩吧,不过只能玩5分钟,5分钟后我们就上床睡觉。
他习惯性地讨价还价:玩6分钟吧?
我说,可以,就6分钟。
6分钟后,我打断了他,他有点意犹未尽,但是知道说话要算数,还是默默地把积木给收起来,拿着手里刚搭好的小房子,说,妈妈,我想拿着小房子睡觉。
得到我的支持,他很开心地就爬到床上睡觉了。
“零吼叫”,受益的远不止是孩子,更多的是自己。“零吼叫”,也不是只限于对孩子,还有对家人,尤其是伴侣。
坏脾气会成为一种习惯,会成为一种状态。你想象中的只对孩子吼叫而对其他亲人温柔平和的场景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我们体内存在一种物质,叫“胜肽”。
从生理学上说,如果我们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我们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觉得悲惨痛苦,每天都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抱怨与愤恨。那么,我们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我们一个固定的情绪模式。
当我们在身体喜忧参半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或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胜肽”。胜肽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日积月累,我们体内的感受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如果我们很久不产生那种固定的情绪,我们的细胞会让我们有生理需求想要产生这种情绪。
所以,“零吼叫”行动真正的入口不是孩子,而是调整自己。
谈恋爱以及婚姻中的双方很多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就是这样的火爆脾气,要我为了你改,没门儿!NO、NO、NO!我们调整情绪,一切的归宿都是我们自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加平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喜悦而不是愤怒,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加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为了别的谁。
当你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才能真的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不妨将你容易吼叫的事情最坏的结果都列下来吧,看看还能不能更坏?看看你能不能接受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太好了,你可以轻松地去玩耍了。如果不能,那就提前告知对方你的底线。
等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哈,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