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几位朋友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说,看你那个文章《健康的喝茶,别被人忽悠坏自己的小身体》,文章里面说这茶性是寒的,那么这个“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总觉得很模糊,好像是一个听得到,但摸不着的一个东西。你能说一说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觉得还真有必要聊聊,因为确实很多人对这个是很模糊的。我把我自己关于这个茶性“寒”的所知,跟大家说说。
首先我们想,“寒”,既然是茶的性,那么一定是茶里边的某种物质决定了所谓的“寒”,只要弄懂了茶里面的物质都是些什么,它们又都有什么功能作用,那我们就能找出是谁导致了“寒”。那么茶里边都有哪些物质呢?这个问题早就被我们的化学家解决了。现代研究表明,在茶的鲜叶当中,水分占了75%左右,然后呢,干物质占了25%左右。茶的是由3.5%到7%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的。到目前为止,茶中已知的化合物有700多种。主要包括了,蛋白质,糖类,脂肪,多酚类物质,色素,茶氨酸,生物碱,芳香物质,皂苷等。茶叶里边还有一些无机化合物,矿物元素,氮、磷、钾、钙、钠、镁、硫等等吧。
微博字数所限,我不一一叙述各种成份的作用了,就捡主要的说了。大家注意了,茶里面有一类主要的东西叫作生物碱,而生物碱里边儿又包含着一个东西叫咖啡碱,这个咖啡碱是很重要的一个茶的特性物质,就是它决定了茶的“寒”性,也是它决定了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咖啡碱能够起到积极的解热镇痛、利尿的作用。解热镇痛就是退烧止痛,利尿就是排毒,这个是很明显的,大家一看字面意思就应该能看懂的。说茶“寒”,是因为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呀,老百姓跟医者发现煮茶水给生了病的人喝,可以增加病人的排尿次数,可以解热镇痛。那么既然能解热,所以人们就约定俗成的用“寒”来表示它的特性了。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现代的化学知识,不知道这是咖啡碱在起作用,而是从表象上看到它能解热症,所以就说茶性“寒”,是很正常的表达。现代医学认为,咖啡碱利尿,是重要的解热镇痛剂,是复方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之一。这就是所谓的茶的性“寒”。
说起茶跟药的联系,想起来一个好玩的事儿。这个市场上啊,流行这么一句口头禅,“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过了十年不得了”,喜欢茶的朋友们,都应该听到过这句话吧。如果把茶当药来用,它就是个中草药。一个常识就是啊,中草药放久了是不能用的,随着保存的时间延长,它的药理成分就会逐渐挥发掉了,也就没有什么治疗的作用,甚至会有副作用。这就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你买哪一种药,它的说明书上都会有一个保质期的。并且当茶树的鲜叶在变为我们泡饮的成品干茶的过程当中,是经过了比方说炒啊,焙啊,烘啊这些工序,咱们上面说的咖啡碱都会陆续挥发的,它的药理作用肯定是会越来越低的。如果你要利用茶的药用功能,那应该说“头年的新茶是个宝”才对,而且一定是去解热症而非寒症,否则事适得其反。那为何满大街的文章都在宣传“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过了十年不得了”呢?两个理由,一是商业需求,二是人云亦云。那些文章都是张三转李四的,李四转王五的,王五转木头六的,木头六又是转孙大麻子的。你问他为什么这个东西是宝贝,只讲“孙大麻子”说的。1918年5月15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说“从来如此,便对吗?”。整一百年了。
聊到这儿,又想起了一个关于“传统”由来的故事。“传统”是怎么来的呢,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五只猴子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一串儿香蕉。实验人员拿了瓶热水,只要有一只猴子去碰香蕉,就马上用热水浇所有的猴子,修理它们。吃了几次苦头以后,猴子们都再也不去碰香蕉了,因为它们知道,一碰香蕉就会被热水浇。
接着,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简称A猴子)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这只A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本能的伸手去摘,这时,所有原来的猴子都不约而同地冲上去把这只A猴子一顿暴打,打的死去活来。如此反复几次,A猴子再也不去摘香蕉了。
接着,实验人员又把原来的一只猴子换出笼子,然后换进另外一只B猴子。新来的B猴子一进笼子,也迫不及待想要去拿香蕉。当然,和之前发生的一样,香蕉没吃到,反而是吃了其他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打。最后,B猴子很快地适应了“不碰香蕉”的规则。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原来的猴子都被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也更换了几个轮回,都是新来的猴子了,并且它们都没挨过热水浇,但是谁都不吃香蕉。您看,一个传统在笼子里诞生了:—碰香蕉,就会被暴打。为什么?没有猴子知道。
很多人接受了某种观点,从来没想过问“是这样吗,为什么?”就是盲目地认同。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凡事只要不涉密,用心查查资料就能看它个子丑寅卯。更甭说一个农产品“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