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几乎是共识,这是针对某一特定爱好而言的。如果这个爱好对孩子的成长甚至未来的成功有帮助,那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兴趣。现实的生活中,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兴趣方面还是有一些苦恼与迷惑的。兴趣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习得呢?是遵从孩子的内心选择,还是引导孩子往家长们所期望的方向上发展呢?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时间成本的具体指向。注意力指向与兴趣往往是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投注了很多的精力。这个结论似乎在传达这么一个意思:孩子嘛,毕竟还不具备理性判断的能力,对他们的兴趣最好还是由家长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较为妥当。
笔者认为,这也只对了一半。一个人一辈子往往只能做一件事情,可能是教书;可能是治病;可能是写书;可能是设计……这是将注意力一辈子指向一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正好也是兴趣所在,那么无疑人生的幸事。有作家曾说:“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也可以说我从未工作过。”写作就是兴趣,写作就是工作,如此水乳交融的生命体验是人生的巅峰状态。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不是一回事儿,这是人生最大的苦恼。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去协调这种复杂的逻辑。父母、老师、教育者就要承担起把孩子们从这种极度的不协调中解救出来的责任。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要搞清楚这一点,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引导孩子多尝试几种工作,多接触几种爱好,看看什么活动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人的兴趣有可能最终成为职业,但也可能是业余爱好。如果这些业余爱好并不影响主业的发展,甚至能够很好地调节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如果不能做到支持与鼓励,那么,不去干涉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待孩子的兴趣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任何的片面性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