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又到一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今人将此命为中国的“情人节”了。而在我老家沙县,七夕节却是启蒙幼童的“专属”节日。家家户户凡有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我们那时是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办的),在这个日子都要举办一场蒙学式。
老家的七夕蒙学式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小时候只听我奶奶说,这种习俗自古就有。只是在她和我的父母们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读书,就只能看着富人家为孩子办这个盛大的仪式了。
到了我们兄弟姐妹们上学的时候,大家生活好了,寻常百姓家也有能力办了,七夕这天村子就跟过年似的,非常热闹。尤其是到了我上小学时,改革开放二三年已经了,家里的粮食满仓,七夕蒙学仪式办得普遍而隆重。因此虽然时间过去了40几年,但那场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那年的初六晚上,母亲就早早催我去睡觉。她说,七夕早上要早早起来,大人是不能叫的,要自己起来。要是让大人“请”,就失去了好兆头。
目不识丁的母亲为了培养我们勤奋、惜时的好习惯,常以“失去好兆头”作为“严重后果”来促使我们自觉早起。其实不用母亲叮咛,那年的七夕节,我作为主角,既兴奋,又紧张,自会早早起来的。紧张是因为我要“表演”,我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朗读一年级所学的语文课本,恐在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留下笑柄。
夜里,我就在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交织中睡去。七夕一大早,我就一骨碌爬起来,搓搓揉揉了几下惺忪睡眼,顺着门廊过道,急急朝客厅跑去。
客厅的大桌上香烛高燃,边上摆好了书本、糖塔、新衣、新文具及西瓜等供品,父亲和舅舅站在桌边上,他们神情严肃,没有说话,他们是恐怕话语声抢了我的彩头。
舅舅轻轻地朝我点点头,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和蔼地望着我,长大后才读懂他的目光里含的是鼓励和期待。在这个场合,舅舅代表着母亲家族,地位特殊而崇高,乡村谓之“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外甥在舅舅面前,骂不能还口,打不能还手。桌上糖塔、新书包、新文具、新衣及西瓜、石榴等,都是外婆家置办的,舅舅天蒙蒙亮时就挑来了。然后,舅舅和父亲这两个代表家族中最重要的角色,一起认认真真地将这些物品摆好。
所谓糖塔,是用高温熔化的糖水倒入特制模具浇筑而成,它是老家独有且仪式上不可或缺的礼物,制作工艺复杂。每到6月,制作糖塔的作坊特别繁忙。长大后到城里工作,每次路过制作糖塔的作坊时,都能听到铜锅里糖水的 “咕噜咕噜”沸声和闻到甜美的气味。声音和气味从作坊的木门缝隙中穿挤出来,在坊巷间冲撞飘荡,不断激起那时那景的记忆。
制作糖塔的模具也特殊,由樟木制成,内里雕刻花纹,为防止糖水渗透到木料中,使用前要放入冷水浸泡,也能让糖水在触碰模具表面时即刻成型。
糖塔每五座为一套,由福禄寿三星像和两座笔直矗立的宝塔组成。至于它为何与七夕相结合,众说纷纭,比较广泛权威的看法是因为糖塔寓意深刻:福禄寿三星护佑孩子吉星高照、学运顺遂;糖塔透明洁白,意思让子孙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做人:糖塔是空心的,代表虚心求学,谦虚谨慎;糖塔是甜的,象征生活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总之,立起小小的糖塔,也“立”起了众多殷切期盼,以此祈愿子孙世代崇文重教,一生吉祥顺利、学业有成、日子甜美。
无糖塔就不成仪式了。因此糖塔再贵,也得进城购买,那时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这些操办得早早谋划。
我才落座,左邻右舍们也到了,桌子两侧围满了人,男女老少皆有。我如同上台表演似的,小手紧张地翻开课本。晨曦斜斜地投进客厅,桌子前沿铺上一层金色的光,和火红的香烛火交织在一起,温暖而热烈,闯进我的心田里,我的身上立刻涨起了一股力量,“大小--上下--左右--多少”,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课本里头的生字。
上学时,老师就告诫过我们,平时不认真读书,在七夕做蒙学时是要出洋相的。老师这些教诲极其“接地气”,所以我牢牢地记着。今天是检验和兑现的时候了,我一定不能丢脸。我念了几分钟,父亲和舅舅就笑逐颜开了。他们的笑容给了信心与勇气,我声音越来越大声。
邻居们窃窃私语,他们是在教训怀中的幼儿,告诫他们往后要像我现在这样,认真地读书,到时做这场仪式时,才不会出丑。
仪式完成后,父亲、母亲和奶奶就把糖塔敲碎,碎块杂在爆米花、糖果里。然后用红纸包成小礼包,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们品尝。孩子即将入学(我那时是已入学)的消息随着糖塔播散而出,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也随之涌进家门。
生活需要仪式感。确实,如这项传统、严肃、专一的七夕蒙学仪式,不仅承载着大人们对孩子们的美好愿望,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读书很重要”的朴素深刻道理。也因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尤其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就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因而努力学习,通过考学跳出农门,人生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即便没跳出农门,有了文化知识的村民们,不论是在脱贫致富,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有了明显的优势。他们走出故土,四处开沙县小吃,通过网络订单扩大营业额,毫无障碍地与现代经济生活接轨。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七夕蒙学仪式上的学习文具等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但糖塔依然是那个糖塔,寓意仍然是那个寓意,传承依然是那个传承。只是,随着时光的不断沉淀,尊师重教的风尚越来越厚重了,深深地植入每家每户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成长记忆里烙下一道闪闪发亮、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并成为一种激励的精神和奋斗的方向,不断前行。
2015年,沙县老家的七夕蒙学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