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上,带孩子们完成了统编教材第八第六单元《记一次游戏》的写作训练。孩子们写得很开心。现在,他们渐渐喜欢上了作文,常常会说:“老师,这节课咱们写作文吧!”
当然,习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现在,我发现一个孩子习作思想非常活跃,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语句还不够通顺,不符合常规的表达方式,甚至没有把事情写得非常清楚。于是我邀请和她参与游戏的孩子,一起读她写的每一句话,并讨论:这句话怎样写才能够让读者读懂,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两个孩子一番修改之后,她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自己的习作,思考片刻,来到讲桌前和我交流:“老师,这样写,的确比以前我以前写的要清楚多了。可是,我觉得这篇作文好像不再是我自己的了。这些话也不像是我自己说出的话了,因为这和我以前习惯的说话方法不一样。怎么办呢?”
听了这话,我心头一震。首先,我欣喜的发现,这段时间她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她的语言往往跟不上他思维的深度和敏捷度、速度,所以说话常常结结巴巴,语言又往往是跳跃的,不连贯的,她发现自己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又常常回过头来补充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这样反反复复,显得有点罗嗦,需要听者去猜她想表达的意思。于是我常常告诉她:“别紧张,深吸一口气,想一想你想说的话——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然后就大胆说吧!”于是,她努力去突破自己语言的舒适区。真好!
其次,我又一次发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面对的社会化问题。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希望保留自己的天性,又要适应社会。保留个性,可以让孩子在将来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创造力和独创性。而适应社会,又能够帮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力量和认同感,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心灵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个体发展和适应群体约定成俗的一些规则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呢?
我沉思片刻。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喜欢书面表达的孩子,她曾经告诉我:“老师,我觉得每一天都有好多内容值得写在本子上。一周只留一篇日记,我想写的东西都写不过来了!”为了观察兔子,她在奶奶的帮助下打开兔子的嘴巴,观察兔子的牙齿,观察兔子如何吃草。看到兔子的耳朵有时竖起来,有时躺下,她会猜想:是不是天冷的时候,兔子的耳朵躺下就可以当被子取暖?——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
我对孩子说:“你看这样好不好?在写日记的时候,你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随意的自由的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想和老师分享的内容也可以这样写。把这些日记保存好,长大以后,你会有发现这也许是一笔非常了不起的财富呢!但习作是让更多的读者去阅读的,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要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去写,尽力把事情写清楚,好不好?”
孩子很认真的点点头,表示接受这样的建议。
倾听和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