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同战场,适者生存。用这样的话开头,对于未就业的大学生而言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残酷,然而这却是现实。无论你在企业为老板努力挣钱还是在有关部门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谋划着、奋斗着。在家庭,有父母的庇护,对于许多事情我们可以任性而为之,享受整个过程的欢乐而不在乎结果。在学校,老师会操碎一颗“老母亲”的心,为你的学业、毕业不断敦促着你。其实在大学里,许多涉及利益事情的明争暗斗也便开始慢慢浮现了。
我的老师在大一曾经说过“艺术班的同学大一到大三,天天吃、天天喝、天天玩,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旦大四开始找工作,许多部门只招一个人的情况下,那么勾心斗角甚至撕破脸皮都只是小意思了。”初闻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放在心上,但大一结束之后便有了深深的体会,不是为了找工作,只因为一年一度奖学金评选开始了。看了四年的校园“宫斗剧”,有时甚是觉得《甄嬛传》《如懿传》之类的后宫剧都没那么精彩了。
小司是一名文化成绩很高的艺术生,对于去了艺术学院完全是报志愿时的偶然便被录取了。大一到大四,每学年她都可以以文化、专业双第一的成绩拿下学院的优秀奖学金、但是到了评选国家奖学金的时候,与隔壁床的学习委员便开始了恩怨情未了的情节。学习委员学习并不好,与任课教师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每次期末都可以在专业课上获得不低的分数,但到了文化课的时候,不及格甚至挂科那就是家常便饭了。学习委员在宿舍总会表现出对一切东西都不在乎,甚至是奖助学金,当大家开始讨论评选的时候,她也是淡淡的来一句公平、公正、公开。却不曾连续两年按照班级评选获得名额的小司总是在最后变成了公布栏里的学委。小司疑惑,班级里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感到不满。直到偶然之间,小司才得知每次班级评选之后,学委都会去找辅导员与院领导哭诉家庭情况不好,好似一切听起来都十分的悲惨。但在宿舍与家人通电话时却又满满一骨子的自信,好似拿到五千块钱的奖学金是她自己能力所应得的。
尚在学校,生活压力并没有那么不堪,但是总有人会为了点点利益而忘记为人的一些道德。职场中更甚。酒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产物。职场混杂于酒文化之间,总会产生那么一些暧昧不清的事情。企业竞争激烈也好、发展稳定也罢,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员工的共同参与,有时,留下人才的并不是企业本身,更多的是企业的组成人员是否相互认同、能否在同一团队相互协作。然而,相互认同、共同合作不代表同事或组员有义务要把他知道的所有主动告诉你。除了直属领导需要将工作中的事情主动向其询问、汇报,同事之间,如果你不主动请教、询问,没有人有义务要去帮你。老员工带新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积极,你不主动去帮忙、询问,大家工作都很忙,凭什么要让人家无条件把多年的经验一股脑的传授给你呢?
小林毕业进入职场工作两个多月,有一位同事在向其询问请教的时候很是耐心负责,但这名同事却不大招人喜欢,每当别人收到什么信息,或者别人学习了一点其他培训,他便会默不作声去当事人附近转悠,他想知道别人学了或接到什么消息,但他有不开口询问,好似别人有义务要把自己所接收到的东西无条件传达给他,如果对方不告诉他,他就一个人生闷气;有时会遇到大家集体讨论,该同事又不发言,如果讨论结果关于他的部分不合其心意,他也一个人生着闷气气冲冲的去做事。也许都有人会觉得该名同事的做事方法有些许不对,但这样的做法更多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给别人带来工作和精神上的不便与一些莫名而来的情绪。这也便想到曾和一位心理医生沟通时谈到的话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哪怕你天天帮助别人,但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你是情分,别人不帮你没有错,因为这既不是对方的责任、也不是对方的义务,不能因为你帮了对方就要求对方也要帮你,毕竟当别人请求你的时候,你是有权利去拒绝的。
遇到问题多动动脑、多开开口、也多动动手,毕竟动脑思考、开口沟通才能让问题有所解决。明确自己的定位,凡事不可过分自我,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别人才能明白你想要做什么、想要知道什么。尚在家中你仍会与父母拌嘴、更何况离开家,没有人有义务手把手的去教导你、无条件的去满足你。做人要真、要诚,但社会是复杂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你不可无。人性不可揣量、欲望不可估测,做好你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