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就看到看到穿插二字,小包包的三觀都毁尽了
“平” 如果可以理解为平行,那么这种“平”在左右结构的横划中亦有“直通”的体现。
『九成宫』共有五处觀字,让我们略观一二 ↓↓↓
再 来
不再 一 一 例举了,管中窥豹,可以见这种“平直通”的横划处理手法,在欧体中屡见不鲜。
发现问题不难,还要激化问题。刺头的世界里,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凭什么要出现这种形态?我们非来个不直,不通,不行么?
回答是:完 全 可 以 !
瞬间 三“觀” 全都弯了↓↓↓
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开一点可以看到,在“不齐”的局部小横外,大的布局依然能够找到“对齐”的踪迹↓↓↓
上 面 ↑↑↑
下 面↓↓↓
其实可以把这种“齐”与“不齐”的处理,理解为横向连接的断与连
而何时该断?何时该连呢?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问欧阳老爷子,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
我 也 不 知 道 (Je ne sais pas)
当然这不是无厘头的恶搞。这次我把觀字的出处,特别是出现的次序都罗列出来,进行一个对比,是为了可以清晰的看到,欧爷在书写整个敕文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探究各种变化与可能。。。
《九成宫醴泉铭》正文1086个字,如有重复字,一定有变化。要么结构,要么笔法。而更多的,是一种研发式的探究。犹如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已经如临深渊,却还要施展各种前人所未见之绝技,不禁令人赞叹!
而且完成后还要好看
这就是绝技的巅峰之作
好,一番吹捧完毕,继续讲干货
刚才说到两点:
1 连与断
2 变化
结合之前说的,“横划平行理论”:连的时候,笔画是平的还好说,断的时候,是否也要“平行”呢?
绕了一大圈,终于来到今天的主题:欧阳的解决方案,就是
“穿 插”
在书法的法度中,也可以称为“避让”
然而我感觉,插和避是一体的,特别是在书写体验上,左右结构,左侧先写,留出余地,是为“避让”;右侧后写,补缺填白,则为“穿插”
先从大处着眼,穿插是形体结合的纽带↑↑↑
仔细观察,这种穿插技法在左右结构中无处不在,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含的↑↑↑
这张图做的比较夸张,主要是为了说明画〇处,这种穿插的意向。当然意在笔端,如果说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权当小包是在异想天开 ↓↓↓
说了大体块,最精彩的部分留在最后出现,那就是细微之处的小笔画。闪躲之间,游刃有余,既巧妙又精准↓↓↓
特别要提到的,是蓝色的末尾横划,为了穿插成功,竟然与上面三个并排站队的“平行”横决裂,自找出路去鸟↓↓↓
当然,穿插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用于联通左右,还可以随处应急,用于解决地区紧张局势的各种矛盾↓↓↓
书写酣畅,兴之所至,到了文章的中后段,结构上的各种尝试已经了然,欧老 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在细节上下功夫,研究得更为精深了。
不 信 你 看↓↓↓
说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我们先辈这些文人骚客,其专业的 研究精深 和 逻辑思维 的严谨程度,一点都不输与西方的科学家们呢?
还其原貌,看看这最后一个写就的 “觀”字 观感如何↓↓↓
回顾 五觀 心路历程尽显现
古人云:观其行闻其言识其人。斯以为,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心。
書 亦 然 。
三观已毁 小包可以滚去吃饭了
『小包说字』做一个琢磨字的说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