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起点,是超出我想象力的因缘际会。
当我真正开始学习育儿知识的时候,我选择接触的知识是关于:儿童发展规律,儿童敏感期,抑或是儿童色彩心理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信奉的科学育儿理念,我以为这些知识能为我在养儿路上保驾护航。
后来,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想法越来越多,行动力越来越足,我比从前更需要工具类方法类的育儿知识了。从如何养好一个孩子,发展到如何对付一个孩子。
各种各样的声音涌入脑海: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他的世界是我想象不到的未来;要温柔而坚定地向孩子传递父母的观点,不吼不叫带孩子;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等等。我不断的调整自己,但也不断的感到很不愉快!
机缘巧合,我有机会去一个寺院参观,私心想着,在这个充满着“爱人照顾人”光泽的寺院,是否能够找到帮我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于是,我向寺院的方丈说出了我的困扰。方丈年近古稀,身形消瘦但风骨卓然,看见他便觉和蔼可亲。老和尚听了我的诉说,给我写了一句话:“因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怔住了。
时隔一年,再次想起这段经历,才觉老和尚这是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无条件的爱”的种子。我不认识这颗种子,只是将它留在我心里,就像《安的种子》一样。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那颗小种子在心里,不曾遗忘,但也不曾长大。
当孩子在遇到困扰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可能既不是安抚情绪,也不是给出建议,更不是撒手不管,更为合适的做法是不带预设的了解情况,不带评判的交流问题以及不带期待的感同身受。在这过程中建立一条沟通的桥梁,通过桥梁传达一个信息——“孩子,无论你发生了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你。”
当我被孩子的一些行为惹恼时,打骂当然不对,讲道理也得不到反馈,闭上眼睛不管不顾又很像在纵容孩子。其实,我可以向孩子说出我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在上路之前带上两个锦囊——不预设孩子的立场,只看到孩子的行为;不责备孩子的行为。当我们将看到的孩子的行为,和这个行为对我产生的影响以及我自己的感受,完整的传递给孩子,并且不指责孩子,不预判孩子的动机,甚至不期待孩子的下一步做法,我们将收获一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
这样的指导只是以管窥豹,但从此,我找到了“无条件的爱”这颗种子成长的沃土与阳光。
我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我不能说找到了这条通往“无条件的爱”的康庄大道,我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了不得的人,或者我就一路芬芳奔向自由自在的远方。与我,这更像是主干道,我已上路,无条件的爱已隐隐存在于我心间。
这条路,既不是我原创,也不是我自己的私人感受。这条路的起点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我走上这条路,开始培植我“无条件的爱”。
不忘初心,不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