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的人,似乎都有一个作家梦,我也是。
在阅读的习惯里,当被故事的情景和细节陶醉时,总在想接下来会怎样呢,伴着各种猜想与自己的假设计来期待着作者怎么写下去,当看到结果超出自己的想象时或更意想不到时,才更钦佩作者的高明与写作水平,赞叹不已,合上书的那一刻在想,我能写一本就好了。
中学时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一段时间,满脑子里都是故事的情景在展示在回放,在假设,那种沉寖是忘我的,写到了自己心里。最后又为路遥的英年早逝而伤心难过。那个时候也在想,如果自己也能著一本“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人生也值了。
随着自己读书的深入与写作上的不断揣测,琢磨久了我感觉《平凡的世界》整部书光从人物结构上,一个个人,到家庭,到群体,相互纵横交叉,织成一张网,人物活动从孙少安少平为中心的近景到田福军为中心的远景,映射到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人物和情节的流转,像一组组齿轮,相互咬接,驱动一个带动其他个,比罗马表瑞士表复杂多了。
看的越仔细就越发现作品的伟大,也就越发现自己的渺小,那一点点的信念也就慢慢不再坚持了,无情摧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后来,又读了路遥的《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中长篇小说,更钦佩作者的敢于挑战与探索精神。作者早期在《延河》等杂志发表的作品没有读,因为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里作者说,那是早期的儿童涂鸦式的写作,他自己都不喜欢。
常为路遥的早逝而扼腕叹息,为他的作品太少而遗憾可惜,又为太经典而赞叹不已。通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访谈录里,看到每个经典的背后都是海量的付出,我们知道《人生》是1981年里用了二十多天写成的,其实作者从1979年就开始动笔了,三年时间,作者从国外名著到国内著作、杂志,从创刊号检阅到文革的停刊号,他要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打破好人坏人大团圆的结局,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是要来革命的,他输不起。每天工作十八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燃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居住的甘泉县招待所外转圈圈行走,以至于招待所长都以为他神经了,要给县委打电话,县委指示,别打扰他,那人写书的。
1981年完成《人生》后,路遥开始投入到《平凡的世界》创作里,开始是读书计划,阅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同时还有其他类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农业、商业、工业等,连养鱼、养蜂、施肥、造林等,作者都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小说里海民养鱼,金家养蜂,夜里去县里掏大粪),生活上,去乡镇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体验生活,深入群众中去。第三部孙少平去了大亚湾煤矿那部分,路遥直接带着两大箱书籍资料和干粮住进了陈家山煤矿,然后还干起来了宣传部的兼职………
小说是空间环境人物和事件的浓缩体,能大能小更能细,故事可以编,生活必须是现实的真实的,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中立,生活是一切的基石。
路遥用七八年的时间完成百万字著作《平凡的世界》,每一天都有生活的故事里寻找着探索着,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访谈里,可以看到路遥英年早逝和他忘我的疯狂工作有关,没有规矩的起居与饮食,休息不够,耗尽生命最后的一滴能量,完成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再多的赞美都不够。
漫漫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足为奇,都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积累。不畏艰辛,携着光和暖,步履不停,才是一个人行走的正确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