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电影《七月与安生》,是喜欢的故事,三天之内忍不住看了两遍,依旧意犹未尽。
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干净纯粹,有诗的韵味。
喜欢她笔下的故事,疼痛却富有张力。
很多年。
意外的,电影竟比原著还精彩,让我心生感动。
1、
第一次读安妮宝贝,是中考过后,有了短暂的闲暇,终于不用被教纲规定的古诗词束缚,有了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便一眼看上了安妮宝贝。
最初的喜欢,也许只是喜欢这个名字,那个时候大家起笔名都规矩深沉,“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实在娇俏特别。
买来阅读,被书里一个个穿着棉布裙、敢肆意喝酒、走天涯,敢大胆的喜欢一个人,又固执的在和一个男人同居的时候,依旧自己付房租养活自己的姑娘们所吸引。
那个时候的我,太乖,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日子平淡幸福,像极了电影里的七月,阳光温润,岁月静好。
却不可避免的喜欢上安妮宝贝有点颓废、有点不羁、有点任性的文字,也有时候看着看着觉得太过压抑,起身喝杯水,或是与家人聊聊天,回头接着看。很多年来,安妮宝贝的书,陪我在枕边,伴我也旅途中,常常有朋友问我,看安妮宝贝的书会不会太过压抑。我说,它让我宁静。
现在想来,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安妮笔下的故事,实在是因为温润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羁”的心,就如同七月的心里,有一个安生。
2、
安妮宝贝笔下的两个姑娘,一个叫七月,有温暖幸福的家,美丽且渴望平静,想一辈子固守在小城,做安稳的工作,嫁喜欢的男人;一个叫安生,名字叫“安生”却是最不安分的个性,可以行走天涯,有着绝佳的生存本领,卖酒、做服务员,最穷的时候,也不介意去乞讨,只为吃碗面。爱同样不安定的男人,比如吉他手,比如独立摄影师……
可是,就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姑娘,从十三岁第一次见面,却成为了可以刻进彼此生命中的朋友。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两个反差如此直达的姑娘能这么要好,是因为她们就是彼此的“人格对立面”,对方都是自己内心另一面的自己,她们是彼此的“镜像。”
同样的,安妮宝贝笔下那些流浪着、任性的做着自己的姑娘,也是我的“镜像”,所以,我深爱着她们。
有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与自己完全迥异的人,因为,他们,做着你想做的事情,过着你想过不想过的生活,
3、
整部电影,最妙的大概是,故事的结尾,两个姑娘不再满足于在对方的世界里找寻自己,而是把生活,过程了对方的样子。
于是,七月成为了流浪的安生,而安生成为了安稳的七月。
可见,有时候,“镜像”有着牵引作用,会牵引着你走向想要的生活。
就像我自己,虽然没有肆意流浪,却选择了离家远的大学读书,又一路出国读研,如今,做起了一名北漂,并经过中间的职业转换折腾,逐渐找到心中最想要的状态,慢慢成为了“镜像”中的自己。
4、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镜像”,都会有想要但不可得的人生。因为,生命原本充满着各种选择,你永远不可能即是是安稳的七月,又是流浪的安生。
选择也即意味着放弃。
每种选择,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七月可以安稳的享受富足的生活,父母的呵护,安生看遍了世界,肆意洒脱。
但同时,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缺憾。
就像,七月问安生:“你以为我这些年,就容易吗?”
安生说:“不,谁都是不容易的。”
就像七月的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女儿说:“女孩子,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5、
不知道,你的心中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折射出你最真实的模样,让你忍不住,想要与之互换的人生?
是不够富有的你想要她可任意挥霍的生活?还是,职场上,与男人一起拼杀的你,渴望如她般,小鸟依人,安然宁静、相夫教子的生活?是城市里朝九晚六,看似光鲜的你,却想要城边一座小院一亩地的踏实?
常常喜欢写文章鼓励朋友做自己,也有读者留言给我说:“做想要的自己,哪有那么容易?”
其实,不容易,是必然。
不过,如果有幸走向自己的“镜像”,你会收获更清晰的自己,也许,还有一份惊喜。就像行走在路上的七月,从来没有想过,曾经执着于安稳的她,会那么习惯动荡与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