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二章“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理论能够被证实是个伪命题,就是错误的。书中有个很形象的例子,作者的同事说“不同的人敲门声是不同的”,他的同事做了三次预测第一次:敲门的是一名女性,第二次:敲门的是一名22岁以下的男生,第三次:一名女性,身高1.57m,用右手敲门,他的预测全部被验证。作者同事的预测一次比一次具体,也更让人信服他说的“不同的人敲门声是不同的”这个理论。因为他的第三次预测可被证伪性太高了,越具体的预测被证伪的可能越大。这也是科学实验的一个基本方式,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贯穿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想我们都会有更大的进步。一个可以解释一切问题的完美理论,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像书中列举的本杰明治疗黄热病的放血疗法(人工放血或用水蛭吸血),病人治愈了是他治疗的方法有效果,病人没有治愈是因为他们病得太严重,无力回天。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病人没有被治愈,但是同时这个理论也没有办法被证伪,这种理论严重的阻碍了当时医疗的进步。病人被治愈是对这个理论的肯定,那么不被治愈应该是对这个理论的否定才是,可是这个理论表达的是什么,是病人自己病得太严重,与治疗方式无关。结果就是很多人因此丢掉性命。
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否定,有时候已经发现自己的方式或想法是错的,当别人询问或者攻击的时候,仍然会拼命的维护自己的想法。这个无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我仍然希望我们能坦诚的接受我们的错误,可证伪性思维告诉我们,错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至少让我们知道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更加完善我们的想法或者理论,这样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熟练的使用可证伪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分辨很多事情。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每天媒体报道的新发现,新理论都有无数,可证伪性这一标准可以帮我们分辨哪些是空泛没有任何意义的完美理论,找到有用的信息。科学上讲的“理论”都是经过系统实征之后被证实的理论,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实征数据之上的,当然不论是证实还是证伪都需要大量的实征数据也就是事实,可重复验证。
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这也应该是贯穿我们生活的一条线,做人做事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减少我们能量的消耗,让我们把时间用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判断一个理论真伪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支持他的证据有哪些,不支持他的证据有哪些,这个理论有没有可能被证伪,实征结果又是如何,这样一条一条列下来,会让我们对这个理论有更直接的判断,不是有句话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