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事很深刻,大概是前段时间我写了一条朋友圈的事,今日再拿出来讲是因为觉得此事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值得不断的学习延伸下去
我也从很多人身上发现他们都在做这事
上一次我写的这条朋友圈是来自一位老板与我对话中发生的故事,我觉得很有学问的思考,并回到家后立马记下当时所发生的事
看这么长的一条朋友圈,也会有我说不完的事,大概是意思是该老板觉得我这么小读那么古老的书籍,感觉我这么快就进入老年人的状态……
一,为什么读书要读经典人物自传?
可能大家都觉得读这些书很难懂,能够读这些书的人也只有老一辈人或者拥有资深学历知识渊博的人才会去看这些东西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会去研究这些古人的智慧,但这恰恰是能看出一个人的知识丰厚达到什么程度,能研究这些经典书籍的人说明他想要学习古人的智慧
因为学习经典人物身上所流传的智慧能教会我们很多道理,对于孔子的思想,你是否感兴趣?
研究孔子思想主张是很不错的,当面对别人问我看孔子的书籍,他有哪一个点让你值得学习?
我说了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什么我对这句话很深刻?
这里的“学”,是学习,“习”就是复习、练习,而复习就是复盘。
孔子说复盘与学习应该是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学会复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每天复盘当日做了什么,以及每个月复盘自己当月做了什么事情
那不复盘有什么好处?
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复盘,反而使人焦虑,只复盘不学习,反而会让人精神厌倦,这大概是很多人焦虑厌倦的原因吧
你看从孔子的思想上来说,他研究的智慧懂的东西总比我们懂得要深刻,从上面的几句话来看,说的不就是每个人都有面临的问题?
不想学习,学习了不复习,复习了不学习,就这样每天焦虑迷茫厌倦生活等。
这有分老年人或者年轻人什么时候读不读有什么关系?
能读懂孔子的智慧说明你领悟到的东西就深刻,读经典文学不会让你感到迷茫焦虑
二,为什么优秀的人都喜欢研究古代人的书籍?
我身边的一些优秀榜样,发现他们一天天地在研究这些经典人物自传,比如孔子,曾国藩,王阳明等等
你看,这些每一位代表人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比如,学习孔子的主张思想“仁”,和“礼”。“仁”指的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的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符合礼的要求。
比如,曾国藩是一个在各方面集大成者,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军事心理学思想丰富,在人才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其它方面也是颇有成就,在这众多的思想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比如,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有: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5、宁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我最喜欢说做什么都要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去做,“知”是知道,“行”是行动,知道并且去做才叫“知行合一”。
所以说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会选择去读这些经典文学,因为他们身上所主张的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智慧
三,一本牛津大学博士女孩在读的书
你对《论语》应该不陌生,小时候读书时总会有背不完的文言文,翻译不完的文言文,那时的你也只是因为学业而读,并没有领悟到孔子的智慧
如何运用到生活中来,前面我提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是来自《论语》里的句子
孔子不只有这一句值得我们,给大家看看我看到一位来自牛津大学在读博士的姑娘发的文章,我看了很有启发
这是她读《论语》时的启发想法,每一句都很受用,智慧很深。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2.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是可耻的
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很奇怪,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容易认为那样是正确的。要走出信息茧房,拥抱参差的世界。同时应该带有警惕和原则,不要被世界的诱惑带跑,这一段我值得反思
5.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错就改,勇于承担,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
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慢慢看每一句翻译后的含义,很有智慧,之前我在一位优秀姐姐的社群里参与100天共读论语每一天都读,如果能够通完一本《论语》,你的人生会有所改变
之前我还觉得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人怎么老喜欢读《论语》呢,连樊登老师也在讲《论语》,那时的我对《论语》真是一问三不知,没有什么意识,只知道它是儿时我们语文课的文言文
为什么现在还要去读那些那么古老的书?
直到现在我反而更加的爱读了,因为在《论语》里孔子教会了什么是“仁”,“礼”,“孝”等等
多读书学习,你不觉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