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22回里宝玉写过一首偈子,原文如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知道当我问的这个问题时候,就已经触及佛教里最具有哲学意味的一个派别——禅宗了。以前读冯友兰老先生写的《中国哲学史》也读到过叙述禅宗的章节,老先生把它称为”静默的哲学“。依靠两个小时的重新补课,大概对禅宗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了。
禅宗从佛祖释迦牟尼直接传下来到菩提达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主人公,据说已经是第28代了,达摩自印度航海来中国,为中国禅宗初祖,断臂求法的慧可为二世,传至五祖弘忍,他的两大弟子,惠能创南宗,神秀创北宗,后来,南宗壮大,惠能被推崇为六祖,禅宗从在中国兴盛起来。神秀和惠能分别下面这两首著名的偈子的作者。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按冯友兰老先生的说法。其实他们强调的是禅宗里的两个方面,当然也对应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一个是渐悟,一个是顿悟。后来六祖惠能四处说法,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结成《六祖坛经》。现在我们说的禅宗思想基本上就是六祖惠能开创的。
惠能开创的禅宗认为人皆有佛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参悟半天理解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慧根,也就是成佛的天分,只需要破除心中的执念,就能成佛。禅师教弟子一般都是通过个人接触,但精要却说不出来,也不许问!要靠弟子自己去悟。后来禅宗里有大量的公案也就是禅师们的语录,多半都暗藏“机锋”——一种可以给人启迪的机智话语。其中一种修习的方法就是参悟公案里的机锋,禅宗非常主张实践,身体力行。
按易中天老师的说法,禅宗不是知识,更像一种智慧。只能启迪。当你开悟了,会觉得以前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这种解决不是具体的解决,是一种了解此等问题本来就都不是问题。
有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花了两个小时恶补,我的叙述估计才触及“禅宗”的一点皮毛,但我从中也体会到了不少思辨的趣味,以后和别人说起禅宗的时候,也能拽几句偈子了。
其实探求这个问题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相信真的有人通过一些特殊的经历获得了人生的洞见—开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其明心见性,举手投足无不见其佛性。行走坐卧皆是禅,内心一片宁静祥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