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月又要考研了,据说今年报名人数又突破了历史新高。
今天有个二次考研的学妹问阮小姐:“学姐,‘211’、‘985’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去年考研分数406,没有大学要我,就因为我本科不是‘211’、‘985’”
“家人说我是个废物。”“我不想工作,只想上‘211’、‘985’,只想读‘双一流’。”
“我觉得自己是个废人。”
阮小姐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个学妹,甚至说自己都没有过好毕业后的这3年,凭什么去开导她呢?因此我问了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普通本一毕业的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行文:
以下只是个人意见,讲一些很深的感受。
之前填志愿包括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常见疑问:
“我到底是填好的学校差的专业,还是差的学校好的专业?”
或者是说:
“我到底是去一线城市一般的学校,还是去二线城市好的学校?”
以前一直模模糊糊很笼统地认为:
“环境很重要,选好学校差专业吧,选好城市一般的学校吧。”
直到来上海工作的这两年,才是真的深有体会。
▼
第一,关于专业。
想都不用想,除非你是确定以后一定要干哪一行,不然肯定是能上好学校就上。
真正出来找工作,HR第一眼看你的学校,名校毕业的简历加十分!没人会在乎你是什么专业,重要的是技能,技能,技能!说三遍!只要你有技能!学美术的也能去编程!
当然,这些是有前提的。
技能从哪里来,经历。
慢慢锻炼,怎么锻炼?
▼
答案:自律&实习。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一线城市一般学校,好过二线城市好学校。
怎么这么说?
眼界的问题。
我自己读大学,包括我比较熟的朋友读大学,都是在非北上广深杭的城市。身边很多大学生都会张罗着给自己找兼职,注意,是兼职。也真的只是兼职,纯粹为了赚零花钱,赚生活费。
怎么兼职?
据我了解无外乎是发传单,做微商,卖东西,服务生,当家教/助教之类云云,鲜少听到有人做别的什么。但是在我来上海这两年后我发现,上海,或者说北上广深杭的大学生,他们课少的时候做什么呢?
实习。
去央企实习去名企实习去外企实习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去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和将来职业规划有关的地方实习。
一开始实习的确只是打打下手,写写文案端茶送水。
但是,当你从大一开始你都在做这种实习,就算你没有天天去,就算你每个公司只呆几个月,你可以看到的学到的是你在做前面所述那些兼职学不到的。
▼
而我们这些人,读大学往往大三大四在学校的催促下才去实习,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方向。
而那些在真正中心一线城市的学生,他们大一开始实习,开始接触社会;有条件的甚至会想着开始利用资源创业,没条件的四年实习也可以学到很多,减少毕业后的无助和茫然。
我现在感觉自己就像白痴一样,要一件件事情慢慢去学。
从前大学觉得那些学生工作做得马马虎虎,差不多了,也写写策划做做活动。现在看来那些和公司里工作中需要的相比根本就是bullshit,关于工作基本技能几乎空白。
而作为一个本科生你连这么基本的都不懂令人惭愧。
我十分后悔自己当初填志愿要是填个北京的二本多好。我会去实习,会去接触各种机会和资源,我现在的世界观一定比我读了四年所谓福建省排名第三的一本来得广大。
当然,我不否认在母校大学接触到很多认真做学问的老师,严谨态度令人佩服。我只是针对所在的社会大环境而已。
▼
我正在反思自己。
我们都在笑快手,有句话说:“中国脑残千千万,快手独占九成半”。我不认同,其实快手更多的不过是五六七八九线的普通人生活。那些格外出格的吞粪吃蛇嚼灯泡的人,不过是你我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那些为了“双击666”不惜搏出位的人,因为我们能够找到更能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能看到努力的方向,我们模糊中看得到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我们见得越多,越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越知道自己该如何存在。我看到上海的大学生都在找各种企业的实习,我看到他们英语都很好,会其他的外语,都会一门以上的技术,接触了各种case,有各种思考。
我看到好的杂志社好的公众号好的科技公司好的网站,招聘实习生全部都在北上广深杭,也许还有成都重庆西安青岛等为数不多几个其他几个准一线城市。当然,别的城市也有实习,但是真的很少,甚至没有“实习”氛围,只有“兼职”。机会一直都在,蒙在自己的圈子里,永远看不到光在哪里。
我尊重所有职业,也相信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过得更好。
▼
昨天坐了50多公里的网约车,一路上司机侃侃而谈他在青岛赤着脚捡海鲜可劲儿吃十分自在,他在苏州太湖边闻着九月的桂花香留恋;他说桂林的气候十分养人。
他说:“年轻的时候就多折腾几个城市吧,别老呆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不止图书馆和公园,还有livehouse和展览。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
有人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选择逃离北上广,有人一城终老,有人挣扎在凌晨三点的洛杉矶东京纽约和巴黎。
而我呢,我现在身边优秀的人都十分努力,绝对不是死读书拼命拿奖学金的那一种。
我错过太多了,我得加倍补回来。
以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供稿:徐欣(化名)
整理:阮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