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句话,那位拿着话筒的中年男人,对台下攒动的人头喊道:“哪个姑娘不嫁人?哪个男人不出门?我们大老远来这里不容易,大家鼓个掌捧个场!”
难得的掌声骤起。村里人对唱戏的鼓掌,还是很生疏的。
这是八十年代,一个村庄春节前赶年墟的情景。
记得是第一次村委会选举结束后不久,村里种养殖“万元户”和村办企业老板,在腊月的最后一个墟天,出资搭戏台,请戏班子,图个“欢欢喜喜过个年”的热闹,给自己也给村里长脸。
请来唱闽剧折子戏,估计是草台班子。但唱逗腔的“台柱”演员,“一动百动”的身段,扁嘴憋脸等表演程式,肯定是下过苦功的。可惜不是我们方言区的语言,太“隔”了,观众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会懂福州话的老人,听得津津有味,摇头晃脑。
引来汹涌人潮的,是“歌舞团”的演出。
一人演唱,几个女孩伴舞,唱得都是村民录音机卡带里的流行歌曲:邓丽君、凤飞飞、刘文正,还有民间小调,“说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找不到好老公……”
真正能把人气聚集起来的,是那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主持兼报幕,不时插科打诨,插嘴的时间,比唱歌跳舞的还长,有点喧宾夺主。
但村民就喜欢这样的反客为主,都是冲着他的荤段子,你拥我挤围拢上来。大家听得凝神聚气,笑得眉飞色舞,前仰后合。
有个年轻人,胸前挂着“海鸥牌”黑白相机,头插鸡槽似地要拍照。
“前面拿照相机的同志,请不要拍照。我们不容易啊。”主持人微笑着朝观众挤眉弄眼,开始发动群众。果然,年轻人被村民轰了出去。
那时候,没有手机这玩意,连电话都是手摇的,一个行政村只有一部电话,而且锁在村部通讯员的值班室。如果是现在,手机拍照录音上传,谁抗得住?
年前,问了进城居住的村里人。他叹息道:如今村里的墟场没了,因为没人了。
忽然想起那些走江湖卖艺糊口的人,他们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