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准备要二胎甚至三胎了,于是我们越来越多的聊到关于早教的话题。
我发现很多妈妈对于一些早教的名词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是错的。
比如,早教经常提到的“敏感期”。
它既不是固定的,有所谓的“时间表”,也不是一个专门训练孩子某项能力的“时间窗口”。
“敏感期”最早是“早教之母”蒙台梭利从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的动物研究中引入的一个概念。
“敏感期”在一些动物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活的动物通过变形而达到成体状态的过程中比较常见。它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些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与之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以蝴蝶为例,蝴蝶的卵产在树枝最安全、最隐蔽的角落里,它的幼虫孵化出来后,需要找到植物的嫩芽,而与之相关的是光线,光线充足的地方就有植物的嫩芽。于是蝴蝶幼虫依靠对光线的敏感性,找到了植物的嫩芽。但是当幼虫长大到能吃其他食物后,它对光线的敏感性也就失去了。
所以,“敏感期”对应的敏感性,即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对特定刺激的敏感反应,也是儿童为满足特定的生存发展目的,向外界传递的需求信号。
正如蝴蝶幼虫对光线的敏感,不是需要光线,而是为了获得鲜美的植物嫩芽一样,“敏感期”的敏感性只是工具。
“敏感期”和年龄有相关性,但是决定它的长短,甚至有无的根本因素,是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婴幼儿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发育和探索,所以其实他们无时不刻都处于“敏感期”,区别只是我们是否发现。
家长们其实不必手忙脚乱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已证实或未证实的“敏感期”,不用在某个“敏感期”过多的进行专项训练,更不用为了错过“敏感期”而焦虑,只需要全身心的保护、爱护孩子,给予必要的营养和探索外界的条件,孩子必然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毕竟,几千年来,没有“敏感期”的发现,我们人类社会也诞生了无数顶尖人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