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们都是“行动杠精”。
你是不是也会为了这样的事情恼火?
明明心里已经打算好去做一件事情了,但是下一秒却被以命令的语气去这一模一样的事,就会瞬间烦躁,极力抵抗,满是拒绝。
打了一上午的游戏,和队友说好打完最后一局要去帮妈妈做家务,下一秒妈妈的吼声埋怨却充斥耳朵……
吃饭夹的尽是荤菜,想着吃下这一口就去吃素菜,下一秒碗里却就出现一抹绿色,爸爸的忠言“荤素搭配”简直逆耳……
被动比主动难受多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的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
我们的基本心理是需要独立意愿的,我们有自主权、有规划、有控制权,不甘被否定。
一旦被否定了想法或者丧失了主动的权利,逆反情绪简直说来就来。
贰
我们都经历过的“为你好”。
“为你好”是想要试图劝说改变对方,但是改变的是对方现在最真实最内心的样子。
“给你报个补习班吧,为你好”、“把这吃了吧,为你好”、“多听听老师的话,他也是为了你好”……
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为你好”,是真心出于想改变你难以发现但确实不足的地方。
但是抵触“为你好”这一词汇的群体,恰恰是我们。
我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我们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
我们能够区分孰是孰非,我们讨厌被拘束、被框定、被标准。
我们需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寄托别人的希望,同时以一种善良正义无法反驳的说辞让我们拒绝不了。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我是否会因此变“好”,我自会抉择。
你的“为你好”一直都只会是建议,而不是我行动的方向。
叁
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无风不起浪”。
“谁让你穿这么少,活该”“你不去招惹他,他会来这样对你吗”……
有些偏心或者不明是非所以然的陌生人甚至家长老师,常常会说出这种话。
这句话是想说些什么?
我们不愿承认,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就是对受害者的质疑,对受害者的谴责。
也许双方都有责任,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无风不起浪”已经完完全全地把责任全部推卸到受害者一方。
这,才是这些话最值得抨击的地方。
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可是一点都不适用。
假如我们是受害者。
他们质疑我们,怀疑我们,嘲讽我们,明里暗里推卸责任给我们,给我们带上了一顶罪恶的帽子……
我们会委屈,会害怕,会逃避,更会不相信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怎么会变得这样颠倒是非黑白了?
文章首发于 公众号【这里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