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大概是所有老师一直都在探讨和研究的话题。这周末,在“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罗鸣亮老师讲授的《口算乘法》一课,让我对一直追寻和探索的这两个命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名师的课堂不仅教学内容设计的富有深度,就连课前谈话都是经心设计,极具个人风格的。罗老师在课前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随着老师幽默风趣和懵懂的一遍遍弯腰问好,从上台时的紧张无措,慢慢放松下来,在最自然舒服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整个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孩子们大方、自信敢于真实表达,很是喜欢这样的开场。
罗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肢体语言、还是教学设计,甚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时时处处都彰显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喜欢。
教学片段:
师:看到黑板上这两个字“乘法”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谁让你们背的?
生:老师
师: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背诵乘法口诀呢?你们会背诵到哪里?
生:九九八十一
师:有个小朋友背到“九九八十一”心里就产生了疑问?你们心里有吗?
生:口诀为什么编到9就没有了呢?
师:这真是个好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口诀为什么编到9呢?”小组先讨论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谁来说说看。(此时,一两个举手,因为大家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只能凭感觉猜测)
师: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也表扬,表扬你举手的勇气。(特别喜欢这句话,正因为这句话举手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多)
生1:我猜是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编多了不好记。
师:那你现在已经四年级了,可以记得比他们多了,你觉得口诀还要不要继续往下遍啊?
生1:要继续遍。
师:那依你看该怎么编呢?
生:二年级的时候编一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的时候编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的时候编三位数乘两位数或者三位数。
师:那高中的时候类?(孩子挠挠头笑了笑,不说话了)
师:那依你的意思就是学到老编到老呗?
生:是(学生很努力的点了点头,引起了在场听课老师们的一片笑声)
师:好,这是你的观点,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2:我觉得不需要继续往下编了,因为9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他的数都是由0—9这样的一位数组合而成的,所以不需要继续往下编。(这个学生说的真是太完整了,下面听课老师已经开始给掌声了,被罗老师的一个手势阻止了,罗老师没做任何评价,继续接着提问)让孩子尽可能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那口诀到底要不要继续往下编呢?先不着急,老师出示“我会想”卡片,它背面一道计算题“20×3=?”想想这道题,说对了奖励。
生1:先不看0,2×3=6 20×3=60
生2:20+20+20=60
师:2个十乘3=6个十,也就是60,用口诀二三得六。
师:“我会说”200×3=?说对了奖励。我们的口诀中,有20×3、200×3吗?要不要编呢?
生:可以用过学过的口诀“二三得六”来解决,不需要再继续编。
此时,孩子们对“口诀为什么只编到九”似乎已经有了些感觉。为了让大家感触更深刻,清晰一些,紧接着又举出了“20×7、300×4”的习题让孩子们讲道理。通过具体的例子,孩子们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心中的答案,看似激烈的讨论和心中的疑惑顺利解开。
师:学到现在,你心里还有没有疑问?
生:我们目前出现的几个算式都是含有0的,如果遇到没有0的两位数相乘该怎么办?(学习就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中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再次进入更有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试着解决“21×3、213×3”并让学生说清楚计算方法与过程,可以运用哪一句口诀解决。
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思考,终于从开始的两种结论,达成了一致的结果“口诀真的不需要再继续往下编”。
师:“我真棒”!这张卡片后面也藏有一个算式,可以用到“三三得九”来解决,如果猜对了这个就是你今天的礼物。
这个问题的抛出又一次把学生的探索欲望掀到了热点。
生:“30×3?300×3?3000×3?33×3?……”
老师每次都说“祝贺你,就差一点点,继续”。孩子们不停的猜测老师不停鼓励继续猜,一直调动着学生的思维,挑战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胜欲,一点一点把课堂气氛升华到最高点。最后揭晓答案“0.333×3”告诉孩子们这是马上升入五年级将要学到的知识。孩子们带着对数学的喜欢和期待结束今天的课堂。
整节课罗老师始终关注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需要什么?课的最后能留下些什么?罗老师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心中一直装着孩子,怎样才算一步一步为孩子的探索铺路和引导。数学课一定不能局限于会做,要培养学生由会做到会说。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课堂真的可以成为学生交流的场所,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努力研究和学习,虽成不了名师,至少可以离他们近一步或许可以再近一步,为了目标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