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可作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以便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其实是精神上的境界。
引证详解
1.疆界;土地的界限。
①《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 汉 郑玄 笺:“ 召公 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②《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③《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李存璋 引兵侵犯 山东 境界。”
④清 费锡琮 《登北固山》诗:“境界分 吴 楚 ,波涛混海天。”[2]
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两阵对圆,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
⑧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江东鼠贼,安敢侵犯汉室宗亲境界!
2.境况;情景。
①宋 陆游 《怀昔》诗:“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
②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
3.它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
①《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②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
③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④徐迟 《牡丹》:“那时被称为汉剧大王的老生 余洪元 已到达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每次演出,他都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境界分类
佛教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现实的境界。物的存在是建立在境界的存在之上的。没有水面的话,湖是不存在的。没有山脊的话,山和天空也是不存在的。如果全部物的境界都不存在的话,那世界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整体。
读书的境界。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艺术,都会引起你对生活的回忆和对生活的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这样,一种创作的灵感,一种创作的冲动便油然而生。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源于浩瀚的历史,源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只要你全心投入,就会于字里行间读出种种神奇,读懂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透那些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种种内涵和真谛。
写作的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有感而发,有了感觉而写文章;第二个境界是命题而作,就是给了你命题,你能写出文章来;第三个境界就是让你写任何东西都有感觉,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文艺中的境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以上所涉及的“境界”,主要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三境界说具有明显的递次而进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还从其他角度对“境界”进行了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此外,他还有“境界有大小”、“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等多角度的对“境界”的阐述和划分。
婚姻的境界
婚姻到最后究竟留下什么?有平平安安的日子,有相扶相助的情感,那是婚姻的大境界。
婚姻不只是嫁一个男人或娶一个女人那么简单,它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个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的背景结婚。
道家中的境界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道教中的精神境界
道教把人生分为三境界:天界、人界、地界
活在天界的人好善,无欲,有智慧,无病的神仙境界
活在人界的人有七情六欲,有生老病死,有欲而不求得的烦恼
活在地界的人,也称妖魔鬼怪的境界了。比如人们常称的“色鬼”“杀人狂魔”“狐狸精”等这些就是活在地境界了。
佛家中的精神境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
三界(梵语:trayo dhātava? ,巴利语:tisso dhā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1) 欲界(梵kāma -dhā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 无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