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哥:
其实本来没有什么题目,这里的话只是我积攒了很久,终于找时间组织语言,把它们写下来。
近段时间离家,学校在距家千里的北方。南方仍然燥热,但北方似乎已经入秋。开学以来这些日子似乎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宿舍关灯以后,放下蚊帐,插上耳机找你近期大大小小的访谈,或者带着影像,又或者只有音频,耳机里你的声音缓慢又清晰,听你聊着戏聊着角色聊着你的工作状态,就像我在家乡坐在窗台听电台一般,彼此之间好像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
我一直觉得光影于你是很神奇的东西,我初识你是在13年的《笑傲江湖》,不知你可还记得小林子的一个镜头,他爬上土坡,去摘上面的一束花,然后转头笑了。
尽管那个时候我迷令狐冲迷得不行,仍然记住了这个镜头。
少年。
只能用这一个词形容,再加任何词汇都显得多余。
后来,《神雕侠侣》是14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15年,《那年花开月正圆》是17年,这几年你做了别人的丈夫与父亲,年龄也变成了“3”起头。
但无论是杨过追着蝴蝶飞舞时的扭头一笑,还是林向宇站在校道上的回眸,亦或是沈星移冲着周莹的大喊大叫,嚣张跋扈。
这些角色的细胞仿佛一瞬间分崩离析,通过光影的拼接,汇成了你身上的一层通透光芒。
我记得之前看你的采访,你说你近几年的变化,就好像是以前一幅油画和现在一幅油画的对比找不同。我觉得这个形容倒是很好,时不时还会看到有粉丝转出你很久以前的微博,那时候你似乎还挺话唠的,想说什么说什么。
这些东西留下来蛮好的,这至少证明了你在某个时期的某个状态。
不过那也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四五年前的微博似乎也不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卖段子写段子,没有空降热搜和肆意人肉,也没有遍地横行的广告植入。那个时候的娱乐圈也没有遍地的真人秀,没有什么所谓的小鲜肉流量漫天飞舞,没有那么多凹人设和人设崩塌。
也是,时代本就已经变得浮夸至极,更何况娱乐圈。
我从不曾从你那只回答了几个问题的采访和那寥寥无几的微博中感慨:“我了解陈晓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一个人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这样的事,并不是我们这些远在千里的人可以做到的。我只能说,我现在看到的你,无论正处于哪个阶段的你,眼神里总有一种东西是没有改变的。
通透。
时常觉得你不怎么上综艺真人秀,甚至在微博上日复一日地沉默寡言,未曾把走机场当做私服T台秀,也从没想过凹什么深情人设,与这个娱乐时代实在不怎么相符。
但是每次看完你的角色,听完你的采访,又觉得这样挺好的。
不是有一句话说,人的嘴巴可以骗人,但眼神不会。你眼底趟过的通透的光流,或许是因为那么就以来未曾改变,倒是让我时常忆起一些旧时光。
很多人和我说,追星就好像跟着一束光四处流浪,但你怎么好像恰恰相反,常常让我想到故乡。
是安稳又实在的,一如既往的通透。
我希望这个词不仅仅是你的形容词,只是说一下就过了。
它应该成为烙印,无论面对生活还是面对戏剧,白纸有时往往比色彩更可贵,更具有诱惑力和想象欲。
我希望你继续演戏,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这件事,就和你说的,像大学时一样,对戏剧有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
篮球和画画我也希望你一直做,每次看到你手拿画笔对着纸张沉思,或者怀抱篮球站在球架旁的照片,我都觉得像看一个干净自由的少年,笑得无拘无束。
至于粉丝,这个倒不必担心,只要你一直演戏,我们就会一直等一直看。喜欢你的人很多很多,我也只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个,我们只希望你一直能做你喜欢的事,对你的妻子和孩子好,能一直过着你喜欢的,清净安稳的生活。
那年花开接近尾声,看看我这几次写的一些短评,多是针对你个人,格局定得小了些,就像你说的,你更希望我们去关注戏的整体,只能承认自己功力欠缺,尚在提升。
写的那些东西其实不好,冗长又浅显,甚至还有错别字,并不期望你能看到,这并非我的本意,我相信文字如果足够真诚,大抵也能勉强传达它的意思,这部戏很好,你没有辜负它,它也并未辜负你。
可能作为粉丝,说那么多有些越界了,但其实我最终想表达的,无非就是感谢你和你的角色为我们带来的,长久又安稳,通透且纯粹的故事与时光。
你就这样继续往前走吧,不必着急,无需眺望,不用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