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首功,舍命为国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江表传》
盖曰:“彼众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瑜曰:“谁教公献此计?”盖曰:“某出自己意,非他人之所教也。”
——《三国演义》
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吴书》
建安十三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扫平河北的曹操终于发兵南下,并在极短时间内吞下了荆州,紧接着兵锋直指江东,一纸战书在江东群臣间开了锅。虽然《三国志》没有记载黄盖的态度,但《三国演义》通过合理的推测展示了老将军轻身为国的一片丹心。当诸葛亮舌战群儒被东吴一众文官质疑时,黄盖就前来解围,先是厉声喝住众文官,然后又鼓励诸葛亮。等到周瑜回来,黄盖更是坚决表态:“头可断,誓不降”,并激动得用手拍额头,这是一位多么可爱的老将军,罗贯中以娴熟的笔法使黄盖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三国演义》中,一般都是谋士出计,武将出力,而黄盖却是难得想到了火攻。而在《三国志》中,本来就没有文武区别,只要是担任武职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均能出计。黄盖能建计诈降火攻,是基于他几十年军事生涯的积累,才能一针见血,击中曹操的命门。在《三国演义》中黄盖则还不仅仅是建计而已,而且为了使曹操相信自己的诈降,亲自和周瑜演了一场苦肉计。
一位几十岁的老人家(究竟多少岁就不得而知,《三国志》甚至没有说他是老将,只是《三国演义》说他比较老),为了万全,为保证事情成功,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将年老的身躯豁出去,遭受五十棍的杖刑,如果不是身体素质过硬,早就一命呜呼。到了周瑜准备发动攻击的那天,黄盖不顾伤势未好,按照降书所约,亲自带水军当先直冲数十万大军的曹寨。这还不是最危险的,因为黄盖是先锋部队,任务是放火,他所乘的船均是放满柴草,加上膏油,然后盖上布,就像敢死队一般。
火攻的过程,《三国演义》写得更加具体,说黄盖的船队即将靠近曹寨时,曹操经程昱提醒,连忙派文聘出寨截住,这时黄盖的船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哪有停住之理?黄盖大刀一挥,前面的船只一齐放火。火乘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冲入曹操水寨。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军大营。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十数人护卫下,狼狈换船逃奔北岸。
黄盖的士卒一箭射中文聘,然后船一起着火撞入曹寨,曹军顿时失去反击能力,黄盖在远处就见到曹操,便冲上前去欲一刀了结这个旷世奸雄,却冷不防被张辽一箭射中,翻身落水。《三国志》中裴松之引的《吴书》也提到黄盖中箭落水一事,只是没有这么戏剧性刚好是被张辽射的而已。
要知道,这时是寒冬,江水冷得可以,黄盖为吴兵救起,吴兵却不认识他,把他随便丢在侧舱中。黄盖伤势重,勉强喊了韩当一声,刚好韩当听到,连忙解下衣服为其取暖,黄盖这才免于一死。黄盖和韩当都是孙坚时期的老臣,二人还有程普都是超过二十年的老战友,因此黄盖在生命危急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韩当。
在罗贯中老师演绎的赤壁大战中,黄盖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审时度势,首先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奇策:“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然后又以高超的演技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周瑜演出了一场苦肉计。使得罗老师不禁赞道:“勇将轻身思报主,谋臣为国有同心。 ”而黄盖的称号“轻身为国”,也就来源于此,而技能“苦肉”,也就是出自这经典的“苦肉计”。
善察郡县,百姓怀之
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百姓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赤壁之战后,《三国演义》中的黄盖就再也没有出场,而《三国志》中的他还有一些事迹。黄盖在赤壁可谓立了首功,原任武锋校尉的他升为武锋中郎将,字号不变,职位升了一级。当时武陵郡蛮兵叛乱,黄盖再次回到他本行,担任太守治理郡县。由于武陵郡本来是被刘备攻取,在建安二十年时孙刘再次划分荆州边界时,才将武陵划给孙氏(公元215年)。武陵郡兵只有区区五百人,黄盖知道若正面交锋肯定打不过,便索性开了城门,让叛兵进入一半,才猛地进攻,大获全胜,杀了几百人,斩了元凶。后来长沙郡也被山贼进攻,又是黄盖讨平的,最终升到偏将军时逝世。顺便说一句,东吴的官也真升得够慢,可怜黄盖三世老臣,多负勤劳,又立赤壁首功,到死才一个偏将军,关羽在曹营时都已经是偏将军了。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十二虎臣被神化的是甘宁(死时有乌鸦护体),然而在《三国志》记载中,黄盖却是唯一被百姓祭拜的十二虎臣,这可能是黄盖担任地方官次数较多,又处理得好,百姓都非常思念他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