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白蔷薇
注释:近5000字历史干货,尊重原著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城,崇贞皇帝吊死煤山,标志着276年的明朝结束。同时,风雨变幻的南明历史也从此刻开始。这一年是甲申年,郭若沫曾作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本书作者顾诚认为南明历史的划分应从明朝灭亡,至李来亨最后的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
01
各方势力
我先梳理一下各方势力。
大顺军
山海关之战,退回北京。潼关之战,标志西安陷落(分东西两路大军撤退,东路随李自成,西路由高一功、李过领导)。湖北九宫山,李自成被乡团误杀,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后来,东西两路大军在荆州地区会师,才知道闯王遇难的消息。
南明太傅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堵胤锡放下成见,拜见李自成妻子高氏,促成大顺军改编,为忠贞营(还有几十万精兵)。永历朝廷灭亡后,清廷组织对夔东十三家(大顺军占了大部分)的绞杀,逐渐凋零。康熙三年,10万大军围攻茅麓山李来亨部。最终,兵败自杀,南明最后一支明面上的部队被消灭。
大西军
张献忠入川,阵亡于西充凤凰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决定改变张献忠滥杀无辜的策略,向闯王学习。1647年,云南土司沙定洲叛乱,大西军余部以为黔国公沐天波复仇名义出师,平定云南,创立基业。1652年,正式联明抗清。1657年,孙可望因谋反败于李定国、刘文秀,降清。1658年,内忧外患,蜀王刘文秀吐血三升,病死。1662年,闻永历帝因俘被杀,悲愤成疾,坚持抗清17年的晋王李定国死于澜沧江边,时年42岁。刘文秀、李定国之子相续降清,大西军自此消失在历史。
南明朝廷
先后经历弘光、隆武、永历朝廷。包括不被正统承认的鲁监国等。永历朝廷因大西军的联明抗清政策,坚持了十六年,直到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永历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拥明势力的衰微,否则再另立朱明皇室并不是难事。
郑氏水师
福建总兵郑芝龙拥立隆武朝廷。郑芝龙中计被押往北京,其子郑成功宣布抗清。晋王李定国相约二次攻打广东之战,失信,导致李定国战略失败陷入被动。全盛之时,南京之战,损兵折将,自此战力雄心开始衰退。1661年,收复台湾。1662年,延平王郑成功愤而逝世。因清三藩之乱,郑经联合吴三桂等,南明历史关于郑氏势力只能写到郑成功过世,否则就不乱不类了。
02
揭开谜题
一、南明皇帝是否个个昏庸无能?
在近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先后有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其他因存在时间过短、实力不够或不被多数人承认不算在内。毕竟在崇祯帝死后,最有可能继承大统的三个儿子都没逃出北京或下落不明,固心里有想法的朱明藩王太多简直无法统计。先来点评一番。
弘光帝朱由崧,名不正言不顺,依赖四镇武力登基,朝廷威信损失,造成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有诗句言。所谓地位,其实也不过是东林复社人士害怕朱由崧登基翻旧账。这就说到朱由崧的身世,他是福王的儿子,福王是万历和郑贵妃所生。
这个福王可是大大的祸根,万历因为宠爱郑贵妃想要废太子立福王,内阁和群臣当然是不同意的。于是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冷战。万历皇帝不亏是张居正一手教出的学生,来了个釜底抽薪,对所有的升迁奖罚不闻不问不批。万历皇帝在位49年,长达二十年的冷战导致大批官员心灰意懒,挂印而去。究其根本,皇权与相权的争夺,人的天性与儒家伦理的对决,皇帝也不过一普通人尔。
史可法当时作为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守备,陪都实际权力者,是最有能力和名望的大臣,对“立亲立贤”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使得朱由崧不得不依靠马世英和四镇,通过武力造成既成事实。史可法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历史后来也证明,被称为贤王的潞王朱常淓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时人张岱痛骂朱由崧: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婵之痴呆、杨光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唐王朱聿键,放在南明诸王爷中确实鹤立鸡群。他敢御驾亲征。为了打通江西,节制江南各部,他曾经一度准备誓师出征,遭到福建军阀郑芝龙的阻扰而无法失败。
在战略方针上,从“联虏平寇”调整为“御虏”。实际也是江南各拥明势力幻想偏安一隅的破碎。为了针对万历以来党争之乱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共明的方针。在南明诸位统治者中,他是比较关心百姓疾苦的。个人品德在南明诸君中也是很罕见的。
由此可见,唐王朱聿键确实像一位中兴之主。
如果说唐王朱聿键是想御驾亲征而不可得,鲁监国却是实打实的到过前线激励部队的。
永历朱由榔大概是最能跑的皇帝了。从湖南跑到广州,从广州又跑到广西,又从广西跑到云南。最终跑出国外,落入缅甸王之手,后来缅甸王一面害怕李定国的军队,又因清朝一统形势的明朗,将之献给吴三桂,最终缢死于昆明。昆明之人不忘旧主,收其骨灰葬于九华山之上。
二、因为电视常常认为清朝入关以后是否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朝真的就那么弱,没有机会翻盘?举几个经典战例吧。
金声桓、李成栋、姜襄反正
江西金声桓全省反正。自古以来,江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归明后,部队北上攻下九江,顺江而下奇袭南京,可惜因为柳同春的告密而使南京有了防备而放弃。短时间内,江西全省安微部分义军连成一片。清摄政王多尔衮派正黄旗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帅军从北京南下出征。包括后来扑灭李成栋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可以反映清兵战力当属大同战役。当时清廷也认识到山西全省反正对畿辅和北京等地区带来的隐患和冲击。为此,多尔衮调集了北京所有能出征的满洲部队,二次于城下统帅攻击,直到城内弹尽粮绝发生内讧才攻下,历时整整八个月。那么明朝类似的城池有多少呢?大概很多很多吧。这一路过去,不知要损失多少。
为什么要从北京调兵遣将,千里迢迢的不怕延误战机?
满洲兵力不足、战力下降。满族不过关东穷山恶水的一个少数民族,多尔衮多铎统帅满洲铁骑入关之时也不过十万左右。经过和大顺军的对阵,损失掉不少人马。出生人丁跟不上死亡人数,满洲兵员无法得到补充。入关以后死于天花或其他疾病的数不胜数,能征善战的统帅将军凋零,如豫亲王多铎(多尔衮兄弟)死于天花。
轻汉人降将,重辽东旧人与满汉之别
清兵入关以来,除了大顺军有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外,明军都是望风而逃或者干脆献城投降。所以就被满人看不上眼,认为不过一摇尾乞怜的奴才。反过来重用关宁旧人,比如佟养甲。多数反正明军就是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金声桓、李成栋莫不如此。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认识到明军降将过多,才怕引起拥兵自重。后来终于认识到满洲实力下降的现实,采取以汉制汉。
李定国桂林之战、衡州大捷
1652年,被南明称为历史性的一年。这年先后发生了桂州大捷、衡州大捷。前者击败了以定南王孔有德为主的清军,致使孔有德兵败自杀。在这之前,清朝调派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已畏罪自杀)率部南下进攻两湖两广,定南王实力最强。
孔有德兵败身死的噩耗传至北京,清廷大为震惊,连忙将之前调遣的八旗精兵改变路线(李定国大举进攻广西时就开始派敬瑾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兵南下),并命令平南、靖南二藩不要泄愤而轻易进兵广西,死守广东等待援兵以图万全之策。
11月23日,与李定国大军相遇。定国见清兵长途奔袭、轻进寡谋,决定智取,事先做好埋伏,假装不敌,主动后撤。尼堪以为明军不过如此,于是下令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当时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明军从四面八方冲向清兵,杀声震天,势不可挡。清兵陷入包围,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主帅尼堪也在乱军中阵亡。
桂林之战、衡州大捷两次胜利已经超越了战役的本身。首先它不同于金声桓、李成栋的全省反正,凭借明军自身强大的实力击败清军收复广西湖南两省。
其次,清军劲旅主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续败亡,给明清两边带来了相当大的刺激和震动,自此南下之将兵无不如临深渊,打破了清兵入关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拥明势力死灰复燃、相拥而泣、奔走相告。
清一统后,黄宗羲言:李定国两厥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顾炎武为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的战绩感动得落泪,还明确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假使孙、李不分裂,大功成矣!
郑成功南京之战
南京的政治军事地位。在明朝除了首都北京,作为陪都的南京有一套跟北京一模一样的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明亡以后,南京不再是象征意义的龙兴之地,取而代之成为南明政治中心。
过程。1659年四月(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张煌言亲领大军发动了长江之役。首先大战旗鼓假装要进攻浙江宁波府,吸引了大量江浙清军。然后留下一部伪装,十万主力水师北上,迅速占领瓜州、攻破镇江,南京来的清兵援军也被击败。顺江而下,南京近在咫尺。
清廷收到大江南北各州县失守求援信,南京旦夕可破,危卵之下岂有安巢,顺治帝福临吓得魂不附体,当时就嚷嚷要逃回关外。
清廷之所以这样认为除了南京的政治意义,还和郑成功的实力分不开。郑成功的家族长期控制着制海制江权,有坚实的经济积累(海上经商)。又因为跟国际联系频繁,观念与明清大不一样,认识到先进技术(坚船利炮的购买)的重要性。
反观清军,最擅长的是陆战,水上战斗属于睁眼瞎,正是以吾之长攻彼之短。拿下南京,大多数明朝降将必定反正思变,毕竟在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谁也不想向荒外蛮夷投降。清兵之所以如此顺利,靠的就是南明内部斗争、左右逢源。
失败原因。
1、行动异常缓慢。一百里的路,两天即到,结果走了十天。究其原因出征带了女眷,虽起保护作用,不致担心,却连累了行将速度。
2、围而不攻。将南京城围了十三天,一箭未发。过于高估个人威望,以为凭阵势还不手到擒来。
3、误信敌军,错失良机。清南京水师提督管效忠缓兵之计,托辞三十日方可献城纳降而不祸及妻儿(这也行,服了)。
4、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放弃坚船利炮,跑到陆地山上对垒,以为居高临下,结果被打个措手不及。
5、主次不分。攻击南京城这种头等大事不做,却把智囊将帅张煌言、杨戎派往镇江安抚。所谓骄兵必败,大致如此。
三、郑成功的真实面目是拥兵自重偏安一隅还是民族英雄?
对鲁监国的态度,渐吞其兵,遥奉永历朝廷为正朔。鲁监国的势力范围为浙东钱塘江一代,兵败后长期漂泊舟山等海岛,与郑成功联系方便,可惜并不认可,还谋划吞其兵力。永历朝廷长期在云贵等地,与郑的福建水师相隔千里,联系不易。
李定国二次广东之战的功败垂成,郑成功的失约负主要责任。
03
将星闪耀
何代无才,人类群星闪耀时,不过才不能尽其用
史可法,忠勇有余,谋略不足,大事不能定,小事干着急。性格寡断软弱,处事但求八面和气,后来四镇武将拥兵自重负主要责任。
何腾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唯一亮点就是自杀殉国。逼走了大顺军几十万强兵,兵部尚书堵胤锡好不容易请来的强援离心。清兵攻来,湖南顷刻崩盘。
孙可望,安邦定国唯一人,野心太大。张献忠阵亡以后,率领大西军余部平沙定洲之乱,定鼎云南,确实别具慧眼,为后来出滇反攻湘桂川清军奠定了扎实基础。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其形而失其神,结果众叛亲离,兵败李定国、刘文秀,只身降清。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秦王最终死于清兵的暗箭。
李定国,南明历史最杰出的军事家。击杀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收复广西湖南全省。
甚至在永历朝廷穷途末路,以几千千人于磨盘山战役大败平西王吴三桂几万大军(这可是真正的百战之兵),要不是有人告密,吴三桂可能也要死于此役。从清军后来处罚此役主帅的重度来看,损兵折将之严重,也可以想象当时战况多么的惨烈。
组织两次广东之战,如果当时郑成功按约定时间领兵出击,东西夹攻,广东即日可下,必使云贵川湘粤福建浙江连成一片,东南只一个孤立江西,携不世之兵峰,旦夕可下。再联合长期活动于长江中下游的夔东十三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刘文秀,又一个文武全才,豪无私心。三王(秦王孙可望,忠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之中,大局观最好的一位,吴三桂都差点败于其手。自孙可望之变,李定国争权,清军加紧进攻,内忧外患,忧郁而死。
临终前上表:“北兵日逼,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十六万,可以充饷。臣之妻子族属皆当执鞭以从王事。然后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此臣区区之心,死而犹视者也。”
图片:顾诚
END
易多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