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来的课程设计本来想两个语文单元(四周)后是一个数学单元(两周)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发现两周的四次课刚刚把孩子们带到数学世界的大门口~通过偶戏向孩子们介绍了数学的起源,通过钓鱼游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类、基数、序数以及用身体参与数数。孩子们的兴趣刚刚被激发,热身热好了,最好是继续再跑下去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十个核心概念。其中第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解释是:“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我的理解简单说数感就是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感觉和经验, 数感并不是为了学习数学而被定义出来的概念,它本身就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感觉和经验不但能提升孩子们计算能力对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思维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呢?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数学学习的资料了解到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数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并且把接下来的数学单元的课程目标是按着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自然数数(二)估算(三)了解从1到10的数字并且会书写(结绳、算筹、甲骨文、阿拉伯数字)数字和身体的对应。
一、自然情境中的点数
自然点数在幼儿园是小朋友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分发点心、准备物品等等,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也是小朋友很愿意做的一件事。通过点数,小朋友会慢慢发展一一对应能力,感受数量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进而发展出理解计数,也对大小、多少有了认识。
晨圈问早后我们开始从一数到一百,我给了孩子们一个图景就是延续上一个单元的《数羊》游戏中的场景:“草原上的草越来越茂盛,小羊们低头吃草的时候放羊人都看不到它们了,当放羊人要赶着小羊回家前小羊就会一只只从草丛里跳起来报数,1、2、3…”孩子们兴奋地挨个跳起来报数,有的孩子会跳起来后假装摔倒,有的孩子跳的轻盈如燕,有的孩子跳得像块石头砸向地面;有的孩子数数流畅自然不假思索,有的孩子害羞声音很低,有的孩子需要想一想目光躲闪,有的孩子总想迫不及待地提醒别人;有个孩子每次轮到他都不肯出声,我只好把他拉到我的身边说“有个羊妈妈她肚子里有宝宝啦,每次羊妈妈跳的时候羊宝宝也在妈妈肚子里一起跳。”每次我们两个就一起跳一起数。当我们数到一百时那位小朋友就会有一个“奖励”要不是被大家抛起来再接住,要不就是被大家一起挠痒痒。
通过点数过程中十、二十、三十、四十……的不断重复,小朋友会不断地感受到十进制的计数规则,慢慢地形成对十进制计数系统的理解。
二、估算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可以计数、计量的东西,都可以去估算,然后进行验证。比如,一个盘子里有多少块饼干,这碗面粉有多少克等等。
感知估算和精确点数不同,这个过程会促使小朋友去搜索之前的经验并进行对比,并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大小关系的感觉。同时,也会加深对不同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因为正准备过端午节班里都会包粽子,我们就把粽子和准备包粽子的原材料拿到了课堂上。粽子、红枣、糯米和系在五彩线上的铃铛以及上次《斗虫虫》游戏里的米锥。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我把估算的目标物用布盖好,请小朋友坐好后把布掀起来停留5秒,然后又盖好,请小朋友说出估算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以前上过幼小衔接的几个孩子他们会在这短暂停留的几秒钟时间内用手指指着物品出声点数,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课程的孩子她们手不会动嘴也不发出声音只是用眼睛观察估算,这两组小朋友的正确率相差不多。
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可能是小学阶段孩子们用得最多的两种感官了,来,再玩玩听觉游戏。我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小铃铛一个一个地扔到盘子里,请小朋友听有几个铃铛。最后我的杀手锏是米锥,小朋友上节课玩的游戏中虫虫吃的米锥是广西的一种像榛子一样的坚果,不管猜对没猜对,每个孩子都吃得开开心心地下课了。
三、在场景中进行运算
学龄前儿童的意识发展还是以图景化意识状态,他们需要运用身体操作来理解数和数的关系,他们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理解运算的意义。比如我尝试过让孩子帮忙准备湿水彩的画纸,当天有13位小朋友但是纸有16张,帮忙数纸的小朋友在发现人少纸多时并没有直接从16张纸里拿走3张而是重新数纸直到数够13张,然后把剩下的纸还给我。也有一位小朋友把纸拿出3张和人数相应。
对于小朋友而言,加减的概念可能在烹饪课上得到很好的建立而不是在竖式和抽象的符号中。烹饪课我一直认为是绝好地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的场所,面多了我们就用勺子舀走,糖少了我们就多加一勺,小苏打因为化学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使枣糕变得松软可口,这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得小朋友在后续的学习中与理性思考衔接,直观形象与符号表征衔接,也是从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到自主思考、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衔接。
而没有场景支持的机械运算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脱离生活实际地教小朋友解题,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在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机械识记来学习,囫囵吞枣式地死记硬背,从而丧失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兴趣。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甲骨文、算筹到阿拉伯数字的学习。孩子们对阿拉伯数字是很熟悉的,当我们进行语文单元的教学时,有的孩子就已经在他的本子上从第一页到到最后一页编好。我们在练习写阿拉伯数字前会两两一组互相在背上总手指写让对方猜,然后在空中写,最后再落实到本子上。仍然会有写镜像字的小朋友,也有拿铅笔如同用毛笔的孩子~悬腕,笔画轻得像蜘蛛丝,看来握笔的姿势要加强练习啊。
数字童谣:
一盆玫瑰,两朵花,三个姑娘都要掐。
四喜胡同的五个小孩儿,拿了六块七愣砖,
要打八仙庙里九棵树上的十只大老鸹。
生活中充满不仅充满乐趣和诗意,还充满了“数感”,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链接世界(不仅是数学世界)的朋友~“数感”。
最后以王志江老师的我超喜欢的一段话结束“数学可以从数与形的角度丰富对于这个世界的阐释和理解,借助数学思维游戏,人类向外可以朝向更为广阔的宇宙星空,向内可以获得更为独立的人格和更为自由的精神,与此同时,数学永远不应该成为桎梏人类心灵自由的枷锁和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