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心境,是對自我的關愛,孤獨向內,愛向外。
阿山算是我最好的朋友了,而且是那种特别交心的,在精神上可以互相搀扶的朋友。从各方面来讲,他算不得非常优秀,30岁的年纪,刚刚过万的月薪,既没有傲娇的技能,也没有耀眼的事业,朋友圈更是显得寂寥寂寥。刚接触他的人甚至都难以印象深刻,只是多些接触后,他给人的那种的踏实感、信任感却是少有人能及的。记得第一次深谈时,他就说他不喜欢挖空心思的去处关系、搭人脉,更不屑于任何形式的欺骗、玩弄感情,听他说这些话时,我能感受到他深深的孤独。其实,他也挺招女人喜欢的,单位里的大姐大妈都说他是理想的结婚对象。可是最近几年里,大家给他介绍过的几个小姑娘,他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接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不想耽误别人。我知道的是,那些小姑娘没有一个能走进他内心的,他孤傲清高,一直在等他的soulmate,更是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庸俗的感情的。说实话,他的坚守以及内心长久的平静一直令我动容……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出现了。15年底,他在市图书馆遇到了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漂亮优雅,最重要的是和他可以划归于同一类人。这女孩我见过几次,叫青藤,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脸的书香气息,气场大而平缓,让人不敢有丝毫的亵渎之意,据说背包里永远都少不了一本书。和她聊了一次,便感觉到了她内心的强大、饱满和自信,与阿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人感情升温很快,不久,阿山便宣布自己幸福的脱单了。
刚开始时,自然都是甜蜜、惊喜,连一向淡定的阿山也哼起了:“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有放弃……”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着急忙慌的跑来向我求助,跟我说起他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正如我所担心的,两个同样强大而孤独的心相融合,稍弱的一方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他说当他从交往一开始就彻底陷落了,每一个心跳、每一个念头,甚至每一个动作似乎都是为她而生,否则就感觉毫无意义。他真真切切的知道了离不开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而要命的是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也应该是这样的感受。阿山的不安源于一次两个人对“孤独”的探讨。阿山首先说,自从遇到她之后,他已经脱离了孤独,忘掉了孤独的滋味;在满心期望得到同样的答案时,青藤却说她现在依然会有孤独的感觉,并且乐意享受那份孤独。阿山没有回应,却把这句话深深的埋在了心底,直到来找我之前,他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享受孤独,那么另一个人该如何定位呢?”
我是一个慢节拍的人,没能立刻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我微信回了他一句:“孤独是一种心境,是对自己的关爱。孤独向内,爱向外。”良久,他回我:“懂了,另一个人的定位依然是陪伴。”
看过很多关于孤独的理解,可最后我还是把它归为爱的同类,孤独是对向内的自我关爱。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当人们独自在田野里徘徊时,那些花朵、小草、树木、河流之所以能给予我们以慰藉,正是我们隐约预感到我们可能会和另一颗同意爱它们的灵魂相遇。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一旦两个灵魂不期而遇,他们定能一起惊喜的喊出:“是你”,如此爱和孤独便会幻化一体,各有着落。因此相遇却不意味着孤独的结束,恰恰是给孤独寻找到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爱为人性所必要,是灵魂和精神的交往,但它的分寸却常常不好掌握,因爱衍生出的其他情绪远比单纯的爱本身更容易在我们身上发生。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感情和精神,而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和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爱的衍生物,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但孤独绝不该是人生的常态,就如同人终究离不开自己的同类。爱才是我们永恒的精神粮食,如同大米、面包,常年陪伴;孤独只是生活的调味品,就如同食盐,少却不可或缺。我们需要爱,并赋予了它温情美丽的外衣。“妈妈百米冲刺接住坠楼孩子,丈夫3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15岁姐姐辍学打工供养弟弟,昔日好友为朋友出让公司,无名英雄跳江救人,美丽姑娘为受伤老人撑伞挡雨……”无论哪一种爱都足以催人泪下。我们享受爱,感恩爱,赞美爱,给爱至高无上的荣誉,却常常冷落了孤独。
孤独是向内的,是对自我的关爱,在这个利他主义表面盛行的时代,这种诉求是难以拿到台面去讲的,所以一直被压抑和不被理解。然而孤独需要被尊重,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生发爱的源泉,也是对自我灵魂的一种救赎。
在我看来,只讲爱和奉献的社会是病态的,是自私的,是极不尊重人性的。生命流短,愿我们都不再冷落自己的孤独,也给别人的孤独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