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在最大的芦苇海,等我的候鸟;
我不知道,4月17号,20号,大巴走的道是814国道;
我也没想到,这次旅行回来后,会突然想写文。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从来不喜欢写有关旅行的文章的。小时候,记得有一次,老爸说:“啥时候,我带你去石城山旅游”。那时年幼,不知道旅游是什么,但还是高兴地拍手说:“好啊!好啊!” 老爸见我如此高兴,趁机抛出了他的附加条件:“回来后,写篇感想,我要看!”
一听“感想”二字,我就不乐意了。后来,在石城山的旅途中,我也没有太过惊喜,因为心里一直想着回家后要写感想,这件事让我不能像别人一样轻松愉快地看风景,放松心情。我很无奈,也因此开始不喜欢写游记之类的文章。
毕竟,任何带有目的和任务的旅行,都会让人失望或错过沿途的风景,这种感觉很累!
但是,此次九寨之行似乎不太一样,我在沿途看到了太多风景,“听说”了太多故事。这些风景和故事滞留在脑海里,好像唯有写作,才能让我将其释放。不然,待它们在我脑里,心里发了霉,就浪费了。
故事一:世界如此大,大自然原来如此奇妙
从未离开川的我,一直以为整个世界就像四川盆地一样,波澜不惊,不会再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什么值得看的稀有风景。毕业一年,现实就将我磨成了一个了无兴致的人,要么痛斥每个被商业化的景点,要么对长相一致的景色感到失望,正如此次在九寨,自我感觉除了几片颜色一样的海,似乎也没啥看点了。另外,看到游客为争一张票,抢一个观光车座位而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时,我内心其实是十分抗拒,非常不能理解的。
这些林林总总缠绕在脑海里,让我连九寨的神奇也忽视了。
也许是我选的季节不对,没有赶上九寨最美的时光,只见高耸雪山和青色山林,不见落叶与五彩缤纷的山峦。我为没见最美的九寨而遗憾,但也为在九寨呼吸了新鲜空气,喝了常年冰凉的山泉而感觉爽。我和同行的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在成都吸的一整年的雾霾,都排出来了。九寨的空气真的太好,太干净了,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呼吸也可以这么轻松。
乘车回成都的时候,九寨沟口的天空飘起了细雨,冷飕飕的。在回程途中,我从车窗外看见了飘雪,白皑皑的松林和山峦。大巴车沿着弯弯的之形公路,一路开往海拔低处。一路上,雪越来越稀疏,牦牛越来越少,又有谁会想到,在海拔的某处,此刻正在下雪呢?
我一直以为,家乡的山已经够高,但去了九寨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山外有山”。原来这世界上,比家乡高的山很多,比家乡美的地方也很多,甚至连水也清澈太多。
长这么大,第一次感觉自己开了眼界,真的!
故事二:汶川的宁静,让人放心
九寨之行,大巴车经过了多个县城。每个县城都各具特色,风格不一,气质不一般。茂县店铺较多,松潘县天很蓝,山大多是光秃秃的。唯有汶川县给我的感觉不一般。这座县城隐约中透露着一份历经伤害后的宁静,一份对生命的珍惜。一路上,我只看见汶川的山是长满了草的,再高的山,山顶都有植被。望着从大巴车旁经过的行人,眺望远处屋前的老者,我瞬间觉得,宁静的汶川,生活的平静,让人顿觉踏实,放心许多。
故事三:80后的旅游,90后的旅行
在很多80后的世界观里,出门游玩就是旅游,看看风景,吃吃喝喝,顺便活动筋骨,强身健体。80后们大多喜欢报团旅游,几十个人一起,走走歇歇,半路脱了外套,在路边吃个盒饭,或弄个自助烧烤,休息一下。但90后似乎就不同了,这一代人特别喜欢一个人或几个人到处乱跑,不喜欢报团,也不太喜欢在路边搞烧烤什么的。他们管旅游叫旅行,比起旅途中的吃和住,他们更在乎自己走了多远,成长了多少。对于他们而言,旅行不是游玩,是给自己放假,找寻自我。
很多60后家长不理解自己的90后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大学毕业,不工作不结婚,或者频繁跳槽,工作一段时间就辞职旅行,一个人背着包四处游。90后家长在家都急疯了,但90后依旧在路上大胆地往前走。这一代人,不再愿意将就,凑合过日子了。他们不怕单身,不怕孤独,也不怕旅途累,更在乎自我的内心感受了。
故事四:没有安全感的我,越来越爱工作和写作
在回程途中,朋友说我是一个细心到谨慎的人,说自己是一个胆大,心却特别粗的人,所以我们依旧有所不同。我特别认同她的这句话,也承认自己过于谨慎,错过了很多东西。比如,我因为不习惯当地民俗,执意离开,连芦苇海也没去看; 再比如,我因为胡乱猜想,觉得原始森林阴森恐怖,所以没往前走。
毕业一年,我的安全感指数越来越低,胆也越来越小。一路上,留了一些遗憾。幸好心态还算乐观,没有太过在意这些遗憾,只期待着自己以后能再去一次九寨,把遗憾补上。
回到家,上班的朋友说:“好羡慕你们出去玩”。我回了一句:“我还羡慕上班的你呢!”
对啊,今天是我辞职的第八天,我却感觉过了八年。
看来,这个年纪的我,也不知不觉地,不觉孤独可耻了,开始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