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个学期结束,今天学校统一召开家长会,整个过程历时两个半小时,我们所在的班级一共五位老师出席点评孩子们的在校学习情况,身为家长这个特殊角色,我在听完所有老师的总结之后,也试着整理了一下思路,既想帮助孩子总结规律提升成绩,也想和所有家长一起交流沟通,争取能更有方向的引导孩子们的假期学习。
这一次家长会,我发现我能够从中捕捉到三个关键词:记录、练习、差不多。
咱们一起说说。
1/记录
几乎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会强调课堂记录的重要性。
我的学生时代也是听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老师讲的再精彩,学生听得再明白都不能替代“记录”这个行为。原因无他,人的大脑有遗忘功能,而且这种功能一定超出你自己的预期。
大家熟悉的这方面有一个理论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实我当然不懂这个理论的更深层次,但我们肯定得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老师讲解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都容易“以为”自己也会,并“以为”自己不会忘的。而实际上呢?当然不可能,特别是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不可能在求学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恰恰我们对那些不能在实践中习得的知识接受起来更难。
于是,记录就必不可少,因为对于我们大脑的正常遗忘我们需要在后来再回头复习,而这如果没有了当时的记录,自然就会令“复习”没了头绪。按照下面的时间与记忆量比对表,就能知道如果不复习,不一次再次的进行记忆提取,一星期后,我们对当时的记忆量就只剩大约四分之一了。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小时之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8天后 25.4%
1个月后 21.1%
让孩子也充分认识这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感受这理论的科学性,百度一下就能解释的更加清楚。而清楚了以后接下来就是执行,无条件记录各个课堂的重要知识点,不论是不是听懂了都要记要整理。
2/练习
我觉得这个实在是不用很卖力的解释,相信所有的家长以及孩子都能认可。
我曾想,到底从刻意到随意有多远的路要走?到底通过什么实现那种无形中的有形,那种看起来游刃有余的境界?
你一定也看到有些同学整个学习姿态悠然,看似毫不费力,而有些同学真是痛不欲生,吭哧瘪肚。
其实今天在家长会上我也似有所悟,对于一个个智商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的孩子们,无非就那两个字“练习”,没错,就是练习,多练,多练,多练……
那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孩子们一定都记得,即使再明白一件事的发生机理,再懂得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你能做到从第一头牛就下刀如有神,刀刀到位吗?学习也一样,理论上你懂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用无数次的实践来提升一种理解后的境界,不然就真的很难跨越,而对于似懂非懂的那就更加需要用练习来巩固了。
3/差不多
“差不多”这三个字不仅仅在孩子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偏爱,不求甚解的结果当然就是解了也白解,不深入,不再做进一步的探索那就会面临着所谓的马虎,失误,偏差。你只要允许在学习的问题上“差不多”就行,那结果一定是“越差越多”。
想起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百度来的原文节选贴在下面,让我们仔细品读然后检视自己,检视自己的孩子。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最后
其实家长会更是家长需要学习和反思的一个节点,通过老师们的反馈,让自己和孩子的认知能同步提升,一起修炼才是我们该要的,绝不仅仅是孩子应该怎样怎样。
三个关键词是孩子的,同时也是我们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