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卷土重来,仓促放假,事发突然,孩子也来不及细细收拾,放假那天,我们戏言,一个个像极了“逃难”。回想放假前三天,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措手不及的,站在这即将结束的一学期的路口,总是需要盘点,细数留在光阴里的故事,我们才能重新审视、体会、发现,这些平凡时光的意义。 ——题记
大约要从暑假临时接到的任务,课程开发谈起,因为要准备这学期的一本好书课程,整整三天,对着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搜集资料,设计教学。到了汇报那天,却又临时调整方向,要从晨诵课程做起,是南风课程,也就是做有关运城历代有名文人的相关课程,我们选取了柳宗元和关汉卿,因为对柳宗元还有些许熟悉,先从这个人物着手,虽然从来没有独立开发过课程,但是对于“一首诗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诗人”这样的理论还是有所领悟的,所以,做课程,就倒推过来,搜出了百家讲坛节目中关于柳宗元的讲解,记得以前了解一个诗人比如李白,都是因为要讲相关的晨诵课,才去了解这个诗人,所以难免是浮光掠影吧,这一次,生怕错过什么,有时候记不住的就返回去多看几遍,脑海中对于柳宗元这个人物也渐渐清晰起来,;柳宗元的仕途可说是平步青云,32岁就做到了礼部员外郎(国家教育部兼文化部高级公务员),但很快就被贬永州司马,任何一个凡人,面临这样的时刻,都是惊恐万分,戚戚然不能自已吧,然而,柳宗元却并非如此,他像所有文人那样拿起笔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很多人都知道那首《江雪》,短短二十字,道尽了一个儒家人无尽的孤独。鉴于此,我们的课程是选取了柳宗元的几首古诗,但是在研读这个人物时,却发现,柳宗元最大的成就并非古诗,而是散文,比如我们熟识的永州八记,甚至开创了寓言体,比较有代表性的《黔之驴》《种树郭橐驼传》。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发现了历代文人的共性之处,在被贬或者遭遇人生磨难甚至理想破灭时,这些人物都选择了另外的方式,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精神上的光,这样的光,应该成为每一个少年的自我镜像。理解了柳宗元,后来要上的杜甫课程,就很容易理解,杜甫,何以为诗圣,古代圣人,必讲责任,讲担当,杜甫一生并没有功成名就,但是他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当时安史之乱中的国难家恨,老百姓的水深火热,记录中又无时不刻没有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他一腔报国之热血沸腾。这些,都是少年们精神世界里最好的滋养。而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一起遇见《草房子》这样的书籍,一起遇见《草房子》这一部童话剧,仿佛就是命中注定,初读,孩子们,甚至我对于书中的杜小康都当成了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总是有些隔着的感觉,是的,那离我们很远,跟我们有什么关联呢?一切要从我们排练童话剧开始,我选择放手。这部童话剧的主角原本就很少,需要的女生更少,所以我给每一幕安排了导演,孩子们很兴奋,因为当导演,那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也许是因为觉得当导演很炫酷,总之他们热情高涨,后来随着排练,他们遭遇了问题,演员不知道什么时候上场,台词记不住,走不到舞台中间,表情没有表现力……相信他们和我一样的焦头烂额,其中还有一个女孩选择了放弃,然而,其余四个还是扛了下来,尤其哪个李熙媛很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女孩很有思想,却在很多事情上比较“道家”,这次,为了做好这个导演,我曾看到她在自己的剧本上批注了满满的文字,她遇到问题也不再依赖我,而是自己尝试改变,解决。谁能说,在这样的一段时光,对于她不是一次成长的契机,表演结束,她发自肺腑:没有人知道我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我知道,没有付出,人生永远没有回报。一开始,对于故事中的主角杜小康和秃鹤,孩子们兴趣并不是很大,秃鹤和杜小康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是临时被推选出来的,然而,我们却一起在他们的排练和表演中重新认识了这两个人物,他们自己也有了崭新的认知。秃鹤扮演者王治瑜写到:只有精神的力量才可以战胜一切。有了这样的经验,后面的很多事情,我都选择了放手,他们自己组织圣诞节的节目,嗨到翻天。这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好书推荐”,因为五年级我们开启了光谱阅读和深度阅读,班级进了一部分新书,这些书对于当下的他们而言,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更好的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我让孩子自主报名给班里其他孩子通过演讲的方式推荐图书,当时班级因为实行自主管理,安排了文艺委员。我只是简单教给我了它们一些要求,可以利用午读时间进行,最好可以配上黑板报。于是,按照约定的时间,每天中午,黑板上都有符合主题的精美的黑板报最为背景(我了解到,为了画好,他们利用教室的电脑搜索图片),后来,他们为了减少工作量,自己做了背景PPT,而演讲者们的演讲也从拿着稿子,到脱稿,而我,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欣赏者,然后针对每一个人的内容、仪容做点评,以供后面的演讲者参考。就连班级里一些电脑爱好者我也不放过,全部利用起来,打印资料,从排版到很多精细的技巧,我手把手进行教导,不为什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培养能力。放手,给他成长的机会。不论自己,不论孩子们,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经历着成长的时刻,从暑假接到晨诵课程开发的那一刻起,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遭遇过什么,暂且不表,我只知道,马姐和丹蕾在接到《新月集》,查找到的资料又极其有限的时刻,他们扛住了;晓蒙、李曼和我一起承担了南风课程,晓蒙和李曼在教学设计中展示出来的思维在启发着我;杨霞、静婷和玉珏,对诗的深度解读,以及在我“挑剔”的审核中,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修改,那种执著,那种对于教学的追求,无不打动着我。开学之后不久,即是我们的公开课磨课,这一次的课后教研,我极力摒弃浮于表面的评价,直击课堂设计,无疑,每个人都在成长,但又同样遭遇了问题,我们的教学一如聂校所言,遭遇了天花板,我们陷在固有的思维里,然而,当彼此坦诚说出问题,面对,谁又能说这不是突破。承担大教研,《思辩课型的案例研究》,一开始我们按照理论到课型的方式准备,直到临讲的前两天,换成四个课型,案例不讲,从集体的教研,到小组的制作,打磨,尽管不是完美,但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次历练。这一学年,仓促结尾,来不及给孩子们好好复习,来不及给孩子好好在教室里叙事,来不及……就像成长的每时每刻,总有那么多措不及防,然而,不正像人生,柳暗,抑或花明,只是,我愿逐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