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强行蹭个热点。
10月5日,口味很挑的诺贝尔评委们不负众望,依旧玩了一轮反正就不颁给村上的游戏,而把奖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颁奖理由:我们虚幻的联系感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这句话是献给由石黑一雄带头的移民群体。虚幻对真实;联系感对差异。移民群体始终徘徊在走向哪种文化的困局中。他们就像走在半路忽然被雾迷住的人,往后已看不清来时的路,朝前又分不清去时的方向。
这是边缘群体矛盾的命运。
该怎么称呼移民群体呢?
加缪称之为第一人。
第一人也是加缪自传体小说的名字。其实很多有点故事的,识点字的人都会写写自传。为什么呢?大概像拍写真,想留着粉饰后的自己,陶醉一生的跌宕起伏但好在结局平安。
但加缪不是,作为战乱时期的移民后代,他在寻找自我。
“然而,他现在内心深处知道了圣-布里厄及其象征,对他从来就不是毫无意义的,他想到他不久前离开的破旧、长了绿苔的坟墓(埋葬法国移殖民的墓地),怀着一种奇特的喜悦,接受了这样的意念,死亡将他带回到他真正的祖国,并以其无限的遗忘,也覆盖了这个异乎寻常而又平凡的人的记忆。”
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追随什么去往人生的终点?加缪在《第一人》中以雅克的身份踏上一段重生之路。
《第一人》的序写着这样一句话:
献给你,这本你生前读不了的书。
句中的你指加缪的母亲卡特琳·辛泰斯。只是未想一语成谶。1960年,加缪遇车祸去世,留下《第一人》的草稿,永远停在144页。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部作品会壮美如史诗。
因为就算是草稿,同样 “令人震撼”,一种断臂维纳斯的震撼。没有任何艺术加工,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作者如何组织语言和架构故事,以及他的真性情。
1、首先是这本书的语言,裸装,土胚,但也极其扎实到位。
加缪多采用速写,三言两句就把人物定型出来,以《第一人》主人公雅克为例。
此人没戴帽子,头发理成平头,长瓜脸,五官清秀,个头儿相当高,蓝色的眼睛透出率真,尽管年届四十,穿着风衣的体态仍显修长...呦!好一个人高马大的硬汉。用不着什么夏日的阳光投在他姣好的侧脸形成金灿灿的光晕等加了滤镜样的描写,就能让广大女性心猿意马起来。
再来加缪对于细节的抠挖也同样惊艳。还是讲讲雅克。
一个相当漂亮的年轻女子,从这个男子(指雅克)站着的车窗下经过,停下来换手拎箱子...男子放下车窗,可是火车重又启动。“真可惜。”他说了一句。雅克喜欢漂亮姑娘,性取向正常。
这位乘客回到三等车厢,做到他那靠窗的座位。雅克经济状况并不理想,手头可能紧巴巴。
到了站台,他瞧了瞧左手,还沾着那会儿抓过的铜扶手上的炭黑,便掏出一块手帕,仔仔细细地擦手。雅克爱干净,有点小洁癖,日子过得算井然有序。
这些乍一眼可有可无的细节瞬间点亮了主人公雅克,他变得活生生的。
对于在小说中起背景渲染的环境描写,加缪会在一般基础上加深程度。
马车行驶在黑暗中更显空旷的荒野。唯有烧荒的气味,或者突然袭来的浓烈的粪肥味儿,才让人意识到有时沿着耕地行驶。高端黑,黑得跟盲人一般,全凭气味感觉。
如果带着做阅读理解的那种认真劲看《第一人》对于人物、场景的描写,你会发现自己看着看着就跪下了,没用一个浮夸的词,就吊打一池塘在华丽辞藻中起起浮浮乐此不疲的畅销书写手。
所以有一种牛逼叫用老百姓都读得出的字写出能记载在文学历史中的故事。
2、其次《第一人》这本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逐层展开,现实和历史交错。
第一章没有标题,简单回顾1913年冬季的一天,主人公雅克父母如何离开阿尔及尔,迁往圣·阿波特尔垦区,也是当天晚上,雅克出生。(1914年一战爆发)
战乱、移民、深夜,似乎早已预示雅克要摸黑孤单成长,什么人也靠不了。
“他也属于这个部落,此刻正盲目地行走在夜色中...在岁月之夜中行走在遗忘的土地上,这里每个人都是第一人...”
第二章,“四十年后”,也就是1953后,快进到现在。已经四十一枝花的雅克回圣·布里厄给父亲扫墓。本来心不在焉,因为父亲在雅克整个成长过程中是缺席的状态,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在马恩河战役中牺牲。
但雅克无意中看到墓碑上父亲的出生日期,推算出父亲只有29岁,“猛然间,一股温情和怜悯,一下子涌上他的心头,这并不是儿子怀念逝去的父亲的那种冲动,而是一个男人面对被无辜杀害的孩子所感到的那种震惊与同情。”
他要探个究竟,为时不晚,了解这个给了他生命的人到底是谁。更深处的探究是跟父亲一样的千千万万亡魂,他们是如何从法国迁徙到北非,创建世界。
找寻父亲零星碎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交织着雅克对自己成长的回忆,全景式展开年少时穷困生活的苦与乐,文字也渐渐满含深情起来,一字一句有了心跳。
雅克回家探望母亲,想多了解关于父亲的片段。但母亲坐在窗前长久地望着外面的街道,没说几句又沉默下来。年轻时的母亲也是这般模样,温柔隐忍,被动但从不被击倒过,这些纯洁的品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雅克。
也是从母亲这个点开始回忆年少时雅克那段有小伙伴,有阳光大海的童年。
当然也夹杂着苦涩,极端贫困的生活,加缪更多是通过节俭到抠门的行为来侧面体现。比如严厉的外婆。硬拉精力耗不完的雅克一起午睡,不让他踢足球,给他穿不合身的衣服,甚至暑假逼他扯谎去打工赚钱。
雅克觉得外婆吝啬,后来他才明白只是因为赤贫。赤贫到外婆伸出惨白的胳膊去掏粪坑里的两法郎。而实际上是雅克撒谎钱掉坑里,只为了看两法郎一场的足球赛。
接着随着回忆的深入,越来越多本来已遗忘的人重新鲜活起来。有献身教育的老师,有一同疯玩一同学习的朋友,也有虽残疾但热爱生活的舅舅。
这些移民群体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活得非常赤贫,没有伦理,没有宗教,但他们凭爱和直觉塑造着雅克对善恶的道德观。
这种故事架构方式,远近交替,由现在的一个点扯出以前的一段或几段回忆,同时在现实与历史交错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我的理解,直到在这纷争的世界中清醒过来。
故事太多,历史太重。作为移民的后代,要穿越岁月回归,必承其重。
3、《第一人》这本书,才是我真正的起点。
这是加缪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的,他感到身上有一种沉默的力量,接近艺术真理的感觉。我理解为叶落归根的喜悦。
加缪彻底看清楚了自己。“我是穷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无产者”。他从零开始,从家族的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