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此书前言自称,不要单纯将其看作是新闻专业的专业书,而是只要有码字需求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干货。
我花费这么长功夫辛苦码字,也是因为觉得其效用非常。
“献给新闻者,献给写字人。”
以下为内容简读:
• 记者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一点,人不过是希望看到有价值的消息,而前提是这条消息哪怕再多一份有趣也是好的。
读者第一需求:准确的信息(很容易满足,一个出色的采编基本能够做到)
第二需求:被吸引,被感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章阅读量爆100000+,点赞量却寥寥。你撩了我,却没打动我)
• 如果说写作者是感性的化身,那么新闻记者就是钢铁般的理性意志的化身;然而分配给新闻记者的任务,却艰巨得多。一方面,记者需要找准信息,交代事实;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新闻的可读性,实在是难煞我们好汉也。
我永远要明了的一件事是,通过现代途径写作,与古希腊说书人从一个村庄云游到另一个村庄,用《荷马史诗》里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记来吸引人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我亟待思考:
1.如何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标题党适用,但不能太过)
2.如何安排故事情节?
3.如何让故事深刻印在读者头脑里,甚至引发思考?
在这里我先放上我模仿华尔街日报采访报道写的一个故事片段:
其实先上来就放步骤是不对的,我给你说明书,但首先要给你建立一个说明书的语言系统,你才能读懂它。而语言又不像图画,能无师自通。但是碍于我是分阶段阅读,就只好先按按照作者思路来写。
步骤:
• 怎么找到好故事
1.靠阅读“窃取“思想。
(1)广泛阅读
记者发掘故事,如果光靠拾人牙慧,肯定是不行的。发行量大、知名度又高的报刊,已经写得够好了,没必要跟他们抢饭碗。(我是认真脸)
你再创作的机会不高,能与之媲美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最多沾一下热点的光。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从别人的故事中挖掘第二条主线。
那些总是寄希望于二度加工别人的故事的人,很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子虚乌有的事增强故事的要素,但编辑和读者都不是傻瓜。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选题的时候多从几个方面去考虑。别人写数据增长的报道,你不仅也要做数据调查,更要搜集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政府一级文件等,虽然枯燥无味,但你可以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去切入。
(2)随时记录灵感
灵感总和情人一样,喜欢夜半来敲门。灵感总和早晨醒来脑中留存的梦一样,总是支离破碎。
首先,去系统地做一个分类吧。
就像,呃,小学时你会跟某个同学十分要好,因为她漂亮,说话好听,笑起来像一个洋娃娃;另一个朋友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她很够义气,会帮你揍那些欺负你的男生……总之,就是找各种优点去给他们分类。
这里记录的应当是那些时效性很强,又大热的东西。比如节日选题。就像开学的时候,自主选座,你会眼巴巴地盯着那个最好看的姑娘身边的位置一样。
2.不要指望信息来源的最高层和信息传播的底层,而要学会联系中间人,并打动他们。
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层身边围着许多人,而他只有一个,怎么应付得过来?而他的身份,限制了他在记者面前所说的真相含量。他必须以利益为前提,仔细盘算,真相的斤两。当你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的时候,你如何去打动这个人让他告诉你实情?(详见第4点下面的事例)
底层传播者,由于受到太多因素的干扰,他已经无法甄别事实,这时候,从他口中得知的这件事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建议你去找中间人。他们不在决策层,却比你更容易接触到信息源;他们比较八卦,很多消息的流传,都是从这里抖搂的;他们不在基层,却对下面的事情十分了解……他们就是很八卦(无褒无贬)。
他们会很少怀疑你,他们甚至对记者的采访受宠若惊。最后,这些中间人很可能会发展成高层人物,他们会记得多年前合作的老朋友。
保持与这些信息源的联系。
怎么做到的?不谈工作好像很尬。
当你通过这些中间人提供的信息写出了好故事,为自己长时间的辛劳庆祝时有空的时候,你没想到自己早就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比自己更明白的人来分享这顿大餐。
3.与其按照一个固定的思路去采访,不如就地坐下,和别人攀谈。注意我的用词,分别是”采访“和”攀谈“。
”采访“看起来很专业,但却让人局促。这是新手小白常犯的一个职业病,一板一眼,似乎多吐露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不恰当的。但作为老手来说,随意询问,就可以勾起别人的话头。
4.交谈时“奉承”对方,而不是威胁对方。
很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采访时,总是严而板正的,虽然他不至于”威胁“到被采访者,可是他浑身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紧张。
我随意绉一个老手采访的例子:
(你要去某公司采访一位基层出身的企业家,其年纪可以做你的父亲甚至爷爷)
你观察到他的领带颜色有些乍眼,于是你恭维道,
”x司,您今天的领带颜色配得真不赖,这可正是今年的流行色啊。”
他看你年轻,可能正不耐烦理你,但他确实跟老伴夫妻情深,只得接起话茬,
(正常版)“几十年了,还是我那口子懂我。这颜色是我年轻时喜欢的。”
(谦虚版)“诶,我就让她别挑这么艳的,偏说好看。这颜色我哪儿挂得住。呵呵。”
你会意地笑了笑,继续挖道,
“贵夫人品味这么高,又对您老体贴。您和夫人这么多年都琴瑟和鸣,真是难得。”
他想了一想,这话还真没毛病,
“我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苦啊。她出身好,竟然没有嫌弃我。几十年如一地对她,这也是应当的。”
你开始铺垫,把就着他的话头,捧夫人,并把话题逐渐引导你要问的问题上面。
“这么说来,贵夫人眼光很棒啊,您那时就像您现在所持有的这只股票一样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开始以长辈之姿教育你,
“还是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以后才不会铤而走险。虽然我成功了,可那时也押上了我全部家当,一步走错,全盘皆空。像你们年轻人,不是我说,有几个能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坐得住的?”
你从容不迫,谦逊地说,
“您老教育的是。我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他教会我很多道理。您老就像我的长辈一样,表面看起来严厉,实则打心眼儿里对我们子孙后辈好。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呢,正好向您讨教一番可以吗?”
话题开始步入正轨。
(别夸我,要脸)
正经的,这样谈话的前提是,这位企业家处在不是特别火急火燎,相对空闲的时候。
俗话说,“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样轻松有趣的氛围,是我很乐见其成的,但是,磨刀还须真功夫。希望你的谦逊和真诚不是装出来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5.砖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
事实上,学究不会被人所喜欢。
如果研究到了一定阶段,丢掉了本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获得了充分的原材料之后,我们思考这些材料,并挖掘出灵感:
目标一:推断法
主要用于现象类稿件。
有一个这样的新闻,某地地方基金联合周转得如何好。报道声称,基金总额超过了预期目标,负责人精明能干、眼光独到,那么人们是否该为此欢庆呢?
群众对这些陈词滥调肯定是不屑一顾的,而老练的记者在根据以上第1点检验发现,自己的选题虽然撞了热门,没有机会发出,但是自己搜集的素材里有这样关键的一点没有被写出来,那就是政策里写到第二年会有一个很大的收入税消减计划。也就是说,人们大量投资基金是有原因的,,他们希望在现有的高利率的情况下,通过投资获取最大化的减税额度。
因此,与其说是这个机构运作得好,不如说是撞了运气。这种迹象表明,人们可能会因为外部政策条件的变化减少购买基金的数量。
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分析到:
1.造成这种报道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背景缺失。
2.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能不能在其他场景对其他人产生同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一政策(背景),是否具有普遍性?
在开始对这个慈善风暴的效果吹嘘之前,记者应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多打几个电话问清楚。
方法二:综合法
我们应当在逻辑通畅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联想。从成堆零碎的部件中找出框架,构成一个合理圆满的故事。
故事接下来列举了更多商业阴谋和破产丑闻。
在这之后,作者又详细介绍了圣地亚哥两只凋敝的球队,圣地亚哥教士队在球场上的不作为令其老板破口大骂……
虽然避免不了墙倒众人推的嫌疑,但是这篇报道不可谓不优秀。首先,它把所有的元素都联系到同一个地方,所以故事的主题就是这座城市好像受到了错误和霉运的诅咒。
有时候,事件不一样,发生的地点也不一样,但是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发现了这个原因,就可以把零散的故事元素汇集到一起。
但有些事情可能发生的地点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它可能包括了一些有共性的人、机构或地方。
这两种方法是记者的法宝。通过扩展故事的主题,把分散的因素联系起来,发掘出更多故事。我不能说故事有多好,比主线故事更动人,但至少从新的维度去解读,这个故事得以饱满立体起来。
彩蛋:如何处理已经被报道过的故事:
方法一:具体化
广播种,深挖掘,一个萝卜一个坑。
换句话说就是,大道行不通,走小路。人的大脑被开发的境地有限,大家都跟你一样,着眼于大道,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构建宏大的故事的规模上,和重要人物的装饰上。大家的文字都充满着一连串的人名、地名、数据、权威专家的评论……这些理性的构架上。
但是感性成分居多的读者并不为之所动。告诉读者一连串的数字: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今年能够拿到的退休金额要比去年少63亿美元。这些并不能使读者切身体会到这一现象背后的残酷。
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并非活生生的人,而63亿也只是一个数字。至少在广大读者看来,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当这种想法产生的那一瞬,同情心似乎都不起作用了。
信息仍然很抽象。只有形象的故事,才能让信息变得具体。
比如当你们被带到某大学某女生公寓楼前,被介绍给被家长克扣了五百元生活费而无力承担巨大的胃口、为网费账单而在绝望中生活一个月的我时,你应该能从我枯槁的形容中窥见,我曾经是个阳光明媚的姑娘,如今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身。
当我们把所有的事情具象化时,学习变得很容易。
你试图回忆起昨天阶梯教室倒数第三排靠窗坐烫着卷发,有一缕碎发被揽在脑后的姑娘的全部细节,你却想不起那节公共课是什么。这就是性吸引力。
我们的事情不应该只局限于那些可以让故事向外扩展的事情。有些事情虽然不具备扩展的性质,但他可能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具备了优秀优秀小说的一些价值特征,比如主角与对手的矛盾冲突、许多戏剧性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人性化等。
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的事物熟视无睹。要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就要制造陌生感。
许多细小的戏剧化情节,也许就发生在记者办公大楼的大街上,但是记者往往因为只关注自己熟悉的事物,而让感觉变得迟钝,错过这些亮点。
当你描绘一副图画时,你应当试图把它架在你的后院。从举例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不仅可以给你省下很多机票钱,还能让故事更加真实。
方法二:预测
一个记者即使接触故事比别人晚,也经常能够开拓出新的领域。
介绍两个术语:
幼年期是指一个故事刚刚开始,它的影响和反作用都还没有成型;
成熟期是当这个故事的影响和反响都成型的时候。
举例:在几年前的矿产能源开发热潮中,所有媒体几乎第一时间把目光集中在“新兴城镇”上,即新建的油田、矿井和能源工业会给周围的小型社区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华尔街日报把目光投向了反作用层面上——该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他们发现了很多内容,曾经因为能源热潮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而满怀感激的城镇,现在态度已经变得强硬起来,他们要求落户的公司提前支付新建学校、公路、污水处理系统和增加警力、维持治安的费用。许多其他公司资源通过捐款或其他的方式给予城镇补助,因为他们发现,如果工人的生活条件下降了,会导致大量的人员流失和生产效率的下降。而国家对炼油厂和矿物提炼厂原有的低税政策也已经发生变化,缴税额度增加,而受影响地区获得了更多现金,也使他们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因为政策的改编,这种繁荣所带来的危害已经开始减弱。
运用预测的方法让故事得到了延伸。
此故事是处于成熟期的故事: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让事情的影响和反作用发展成形。
方法三:改变角度
如果把故事比作一块地形复杂的区域,那么记者的工作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形中穿梭,收集资料。
比如在西边的灌木丛中,人们正在进行一项重要工程。优秀的记者会去那里短暂访问,从他们的领地中挖掘出一些故事。
在东边,是平原上的城市,管理人员正在制定反击计划。记者也要到那里进行短暂访问,把自己站在管理人员办公室的窗户看到的一切告诉读者。
剩下的时间,也就是大部分的时间,记者会花费在一座叫“客观性”的山上,这座山峰布满积雪,这里原理当事人的行为,却能让记者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这些行为。在这里,记者还可以与奥林匹亚人聊天,他们常年住在山上,能与记者分享他广泛的视野,他们就是行业里的劳动顾问,工会主席和高层领导人员。
这种生产好故事的方法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但是,对于一个后来者而言,如果发现高地被占领了,唯一有意义的方法是离开这座高地,去寻找另一块有利的地形开展工作。
站在高山上,虽然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在那里我们没法看到一张张活生生的人物面孔,成为一个出色的故事叙述者。
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他们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声音,才能真正相信别人告诉我们的那些事实真相。
•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让故事更吸引人的元素
•计划与执行
•组织材料和结构
•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如何有效的修改
剩下的几点接下来再更啦,
来自亚琛30页/小时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