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在北方春天一场7级的大风天里,我冒着被吹走的危险爬了五分钟去收发室取挂号信和交流期刊,这是我的工作,作为一个盛产女汉子的时代,几十本书的重量算不得多,然而对于日日坐办公室的女人来讲也不算太少。伴随着数不清的灰尘和已经微微颤抖的双手,我终于又爬回了办公楼。楼下门卫是个帅气的小男孩,贴心的帮我开了门,喘息间跟他聊了两句,却愈发感觉到会说话的重要。
过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说说这鬼天气,我顺便抱怨一句好希望有个男同事来分担取刊的工作,帅气的小保安听后对我说:“这点书有什么啊,每天锻炼锻炼挺好的。”。其实这句话本没错,也并非出于任何恶意,然而在捧着将近20斤的书顶着一头乱发走了五分钟路的人的耳朵里还是有那么一些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也许是源于人被认可被同情的本能。
记得看过一个心理理论,是讲人抱怨时大部分时间希望听到的是同仇敌忾的认同,而非人们自以为是的劝解。A说他们领导不公平,偏心于漂亮的女同情,闺蜜B说不管怎样你们领导工作能力很强,要不你哪来的年终奖。A说最近遇到的客户很难缠总是提出无理要求方案改了又改,B说世界上哪有那么好赚的钱,你肯定没找到工作方法,再好好反思反思。A说最近去拔了一直困扰的智齿,医生下手有点重,脸肿了好几天痛苦不堪,B说那医院可是最好的,自己原来也去过,感觉挺好是不是你体质本身有问题。如此种种,B在生活中不一定是讨厌的人,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讨喜的人,也许她讲的都没有错,然而总归让人不那么舒服。
很多时候人都在寻找同类,寻求理解,把心中的阴暗面吐露出来想要的无非是感同身受的安慰,或者同仇敌忾的吐槽,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指责和充满过来人经验的指点,偶尔用用便好,在一个受伤的人需要依靠的时候给予肩膀,也许比冷冷淡淡的一颗止疼药更为温暖,愿我们都不会成为生活中的那个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