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听年轻的麻麻们吐槽一人带娃的种种辛苦,各种不易,很是惊讶,回忆自己带娃路上除了娃娃第一次生病发烧带来的恐慌外,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啊,忍不住对年轻人提出了“仪式感”三个字,有仪式感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它让平淡的日子不再乏味孤单。今晨,又读到一篇关于过年的仪式感的美文,同感同感,忍不住来写写自己生活中的仪式感。
小狗狗与小王子
非常不解现如今的许多家庭里宝宝吃饭居然是追着,撵着,哄着,求着...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宿舍东邻家大姐每每端着碗在胡同里追着儿子喂饭喂菜的情形让我诧异了许多年,这在我家是从未见过的奇观。曾几何时,吃饭变得这么没有规矩了?小时候在老家,吃饭,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啊。
小炕桌要抹的干干净净,端端正正的放在炕中间。
碗筷要根据家人的长幼顺序来摆放,人虽未上桌,碗筷却是知晓的。
逢年过节,炕桌上,已逝的亲人的碗筷必定是工工整整的摆放好的。
家口大,孩子多的人家,能在饭桌前有一个自己的位置,那是很荣耀的。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小孩子永远是不能坐在桌前吃饭的,能有双筷子,能有个盛满饭菜的碗捧在手里,在哪儿吃都是快乐的。
长大后,做了麻麻,面对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儿子总会端坐在他的小碗前念念有词:搁搂搁搂冷冷,小狗儿等等...有模有样的模仿着姥姥的家乡话碎碎念完,他就会鼓起小嘴对着饭碗使劲吹呀吹,如此这般三四遍后,再美美的把碗里的饭菜吃光光,做一只有饭吃的小狗狗是如此的幸福快乐,这是专属他的仪式感。
再长大一点,大约在他3岁的光景吧,那个夏季的傍晚,马路两旁开始热闹起来,水果摊,烧烤摊,冷饮摊前熙熙攘攘,露天的卡拉OK震耳欲聋。晚饭后散步时路遇了一家烧烤摊,洁白的塑料桌椅在朦胧的夜幕下显得庄重圣洁,年轻的麻麻蹲下身轻轻地对孩子说:麻麻请宝宝品尝烤鱼,好吗?那时,家里绝不允许小孩子随便在外面吃东西,尤其是路边摊,总认为是不洁净的;那时,窘困的麻麻要省吃俭用的攒钱还买房子借的外债,兜里是没有几个钱的。但恰恰那晚,麻麻的兜里有一张五元的票子在。
宝宝听了麻麻的话,眨眨眼睛:麻麻,我吃过晚饭了呀。那宝宝喜欢这儿么?他抬头看着白白的桌椅,发现了那一串串闪烁的五光十色的小夜灯,使劲儿的点头:喜欢,喜欢。那就来吧,我的小王子!妈妈将小小的人儿抱起,轻轻的放进宽大的椅子里,他双手搭在椅子边,抬起头仰望着星空,那份惊喜,那份快乐,那份期待,永远的留在了麻麻的记忆里。
那会儿的烤鱼很小,一条小小的偏口鱼,去掉头尾和鱼刺,剩下的肉足够已经吃过晚饭的孩子吃的了。当烤鱼上桌的时候,小小的他邀请麻麻一起享用,麻麻说:今晚,这是麻麻特意为你点的,请你一人品尝哦。小小的人儿顿时自豪起来,挺起小腰板儿,细嚼慢咽的吃着鱼,边吃边看,边看边吃。此时,夜幕已经完全降临,闪烁的小彩灯下那陶醉的童颜,是多么的有仪式感啊。吃饱饱的他,不用麻麻叮嘱,乐滋滋的跑去和烤鱼的叔叔道谢,说再见。瞧,仪式感带来的快乐是会传递的。回家路上,小手紧紧的牵着大手,童言里那句: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让妈妈莞尔至今。
小小吊兰
大年三十的下午,发现垃圾桶里多了一根长长的枝条,原来是爱整洁的父亲修剪下来的已经开过花的吊兰藤。细看,却在藤上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的嫩芽,有的已经长大,有的刚刚发芽。吊兰是最好养活的花卉之一,生命力极其旺盛,它属于给点水滴就灿烂的那种,乐乐呵呵的在一年四季里郁郁葱葱,尤其适合不会养花弄草的人儿照看。
看着绿绿的嫩芽,严冬的春意岂能熟视无睹?转身瞅见这个小玻璃瓶,儿子在商场买回的粉蓝酒色很是惊艳,空瓶却是素雅小巧,插几支新绿,夜幕下,对影成三人;敦厚方正的古方红糖食用后的瓶子古朴中点入几丛绿意,新春的仪式感扑面而来。
生活,就是这么到处充满了惊喜和发现,如果你想做一个有趣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有心人吧,慢慢去体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仪式感,生活的趣味自会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