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午餐盒》,与《廊桥遗梦》一样,都是讲已婚中年男女的不期而遇,结局都是以唏嘘收场。不同的是,《廊桥遗梦》艺术色彩更浓厚,把相遇后的所有美好都浓缩成短短的四天,而《午餐盒》则是市井小民的真实写照,影片有着浓重的压抑感,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的麻木,社会底层的苦苦挣扎,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让人不禁感概:“生活本该如此吗?”
故事从印度特有的午餐快递服务一一达巴瓦拉开始说起,达巴瓦拉在印度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孟买房价很贵,大多数工薪阶层在郊区居住,然后乘坐至少ー个小时的火车到市区上班,于是怎么吃午餐就成了上班族的头等大事,定快餐?太贵,一顿要100多元,工薪阶层难以承受,而且印度人婚后有了孩子后,女人基本在家操持家务,对于独自在外挣钱养家的印度男人而言,中午能否能吃到妻子亲手烧的午饭,被视为家庭地位和幸福的重要标志,于是便滋生出了达巴瓦拉这一职业。
一盒滚热的饭菜从家里送出,途径火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合计5个人经手,便会在2小时之内准确无误地送到丈夫手中,等到丈夫吃完后,再原路将饭盒送回。使用这项送餐服务,一个月只需四、五十元,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完全承受得起,但对于达巴瓦拉而言,收入却很低,一个月也就几百元,可是这项服务却延续了一百多年,即使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印度有大量的送餐APP涌入,但终却抵不过达巴瓦拉离场而去,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成本、服务这两个巨大优势外,在达瓦拉心目中,小小的饭盒是传递家庭幸福的纽带,看似简单的送餐服务被他们视为终身崇高的事业。
也正因为如此,达巴瓦拉工作的繁忙与欢快的歌声一直贯穿影片,生活本该如此: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家庭两点一线,可就是在“本该如此”下,却发生了不该如此的送餐错误,主妇伊拉想抓住丈夫的胃,精心烹制的午餐,被阴差阳错地被送到了中年丧偶男子费兰迪手中,于是两人展开书信来往,藏在饭盒中的纸条里,写满了一个家庭的衰败和两个陌生人的暗生情愫。他们从未开口表达过情感,只是彼此将每天发生的家长里短以日记的方式相互传递,感情就在这些字条内慢慢升温。
费兰迪生性内向、沉默寡言、从不多事,在没有遇见伊拉的二十几年里,他的生活就是上班—回家,吃快餐然后趴在阳台上看对面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一成不变的生活下包裹着一个麻木的他,每天下班一包烟,讨厌顽皮的孩子,不愿意传授技能给公司新员工、邋遢而不注意形象,他觉得自己就像尘埃一样停留在某个空间;而认识伊拉后,他开始喜欢那些在家门口踢球的孩子们,开始欣赏街头艺人的画中难以发现的生活细节,开始观看妻子生前留下的影片,开始戒烟,并把自己每天打理的体面干净再去上班,伊拉就像一束阳光,照在尘埃上,使得尘埃也变得光亮起来,费兰迪惊奇地发现,拨开“生活本该如此”的迷雾,原来生命可以变得更有意义,试着改变是一件美好的事。
而安拉则生性活泼敢作敢当,丈夫的出轨让她对挽回感情彻底失望,费兰迪那一句“如果我和你一起去不丹”深深打动了她,不丹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也是她心目中“美好”的净地,她决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改变本该如此的生活。
既然两人都愿改变,在伊拉提出两人见面时,生活的逆转本应就此发生,但此时费兰迪却选择了退缩,他在剃须刀中闻到了祖父的味道,这也是他年老的味道,而咖啡店里的伊拉看上去如此年轻美丽,让年过半百的费兰迪觉得她应该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此生默默守护。
影片同样以达巴瓦拉作为结束,伊拉带着女儿独自去了不丹,而费兰迪则跟达巴瓦拉坐在一起,行走在伊拉的饭盒游走的路线上,做着一天最重要的事情一一回忆。
没有生活本该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本该如此”束缚,害怕、不愿甚至懒得面对,或许一个人能令你改变,但更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认为上了那趟火车,一切便成了理所应当,可是你不知道,即使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