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许的蜿蜒市街,南端直抵泰晤士河,这里有最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如一个美丽的句点,往北路经国家艺廊,穿过苏活区和唐人街,旁及柯芬园,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成了托登罕路,很快就可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这是海莲魂牵梦萦的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就在此驻足。”
海莲因为热爱英国文学,尤其是钟情一些古书旧籍,而在美国买不到版本价钱合适的,偶然间联系到了英国一家名叫“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书店开始订阅书籍。从1949年到1968年,二十年的时间。海莲与书店的经理人弗兰克远隔重洋通了数百封信件。“美国老姑娘和英国绅士”的书缘就此展开。
从“诸位先生”“敬爱的夫人”的陌生到后来海莲对弗兰克的撒娇调侃,她本是率直风趣之人,信中的言辞单纯娇蛮。对书更是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珍爱。她经常命令弗兰克帮她找各种绝版书,首版书。“快,别老坐着,起身帮我找找书。”
对书,就像是人世间最美好事物的收藏。就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一样。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她觉得就跟买衣服没试穿一样冒失吗。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度,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
“这本书长得就像简・奥斯汀该有的模样——皮细骨瘦,清癯,纯洁无暇。”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需花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她只留好书,每年都把一些不会重读的书扔掉。“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可见她绝不是用书附庸风雅之人。
开始的几年,因为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她尽管手头不宽裕,仍经常给书店那边的人寄去肉,蛋,火腿等限量食品。还托去英国的朋友给书店的女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妻子带去长筒丝袜。她的豪情与大度让书店的工作人员把她当做亲人,纷纷与她通信,聊天,邀请她一定要到英国来玩,大家都要招待她,并且提供住处。为她寄去卡片,以及邻居老太太亲手织成的爱尔兰漂亮桌布。同样是一种深厚的情谊。
可是她却这样回应道:
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而终。
他们纷纷猜测她是什么样的人呢,“年轻,成熟,时髦”的小姐。
可是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自己和“百老汇的乞丐一样时髦”。她在一所连水电都不能保证的小公寓里独居,只是一位靠着写作影视和戏剧赚点钱的“穷作家”。
我曾想过,她长得什么样子呢。是多漂亮或者说是多有个性啊!尽管,弗兰克从未对她的轻松谈笑做出多亲近的回应。但是我总觉得,也许,弗兰克也曾无数次想过她吧。曾在书店门口张望过她的身影,想着哪一天她忽然踏进这个书店,故作陌生的打量着一切。这个只在信件上存在的虚拟的地方……
20年间,她受到过无数次的邀请,可是却一直未能成行。在这期间,书店的职员塞西亚和梅甘离职,几年联系不上。弗兰克的女儿们都长大到要成家立业了,书店的负责人之一的乔治去世。有时回信竟隔得如此之久,一句打趣庆幸的“我们都健在啊”竟成了彼此的安慰。
海莲和弗兰克,最终没有见上一面。
1968年12月22日,弗兰克因腹膜炎在一个星期内仓促离世。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她把她的骄横,霸道,发飙都趣味横生的展现在他的面前。20年不间断的信件中,却从未有一个“爱”字。书缘,书友。可是一切却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书字,就蕴含了多少回忆和志趣,连接了多少历史啊。
连他的妻子都嫉妒她,因为丈夫如此愿意读她的来信。他们之间有太多的心意相通。平实的语言中仍有默契。
“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就剩你一个了。”
可是这个唯一了解她的人的信件却会永远的迟到了。
看这本书之前,我知道是一本由信件汇集成的书,但是却并不知最后的结局。是他的离世,是她20年未曾踏上伦敦,未曾走到这条街,这个店,与他见上一面的结局。为什么?
海莲于1971年前往英国。此时她由此信件汇集成的书,也就是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在英国名声大噪。可是书店却仍旧难以支撑下去了。喜爱旧书旧文化的人,太少了啊。七十年代初的英国,已经不能寄托她维多利亚时代的情怀。
她执拗得钟情旧书,旧文化。骨子里,她也是“旧”的。
30年后的1997年,海莲去世,终身未嫁。
很多东西都变了。珍贵的东西不可能永远留存。但是文字就是一个奇迹。正如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这本书,和她一起铭记这一切。
当下永远不是永恒的。
好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检验,也许曾经被忽视,曾经被埋没,但是仍有可能被下一个时代所肯定。
有这一条街,它比世界还要大。
因为里面有书,有着藏在书页里低调内敛,却极为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因为里面有历史,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变迁。
因为里面有情有爱,有最深沉的怀恋。
总有一些感情是要藏在心底的。
想起很多年前,在初中的英语书中学过一个单词pen pal,笔友。但是就觉得这个词很诡异,一直也不是很理解到底有啥意思。
尤其是现在,电话短信,qq微信如此便捷,一句话打过去,一段语音发过去,那边马上就能接收到。甚至不需要一秒钟的等待。
所谓的“网上交友”也被很多人看做没正事,不靠谱。我一直也是不相信和网友的友情和爱情的。也不相信在虚拟中存在的精神慰藉。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喜欢的人,激情上来的时候,也许一天都会觉得很长。一个约定哪怕只有三年都会觉得是无法跨越,不可想象的。可是也许,却不一定能走到最后。
对某些人,某些事。曾经以为刻骨铭心。承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可是一辈子,太长太长了。
对于两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我听过的最动人的话就是;别说不会忘记,也许这一辈子都会联系。
想想也是有些理想化的可笑了吧。
都说距离产生美。很多感情,也是因为翘首以待的盼望而生出的美好。这份美好也许纯粹,但也弥足珍贵。
有的感情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沉静,需要耐心,也需要等待。
而写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想起来就美好。句句寻思,字字落笔,将写好的信装入信封,填地址,贴邮票,旷日费时。等待,期盼。可以想见收信的对方撕开信封拿出信件,聚精会神字字读下去的小浪漫。
那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秘密和坚持。因为慢下来了,爱也慢下来了。
纸质日记也是如此。
对别人,和对自己。
生命需要隐含的期待,需要时间的沉淀。
一个人,在心里,就是永恒。因为愿意等,愿意在心里面慢慢得惦记。
——END
2016/08/13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