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子两岁出头的时候,他的“暴脾气”曾一度让我怀疑人生(好吧,不该贴标签的)——自尊极强、敏感脆弱、爱哭爱叫、翻脸比翻书快。
<举例如下>
意外跌倒,摔得不重倒还好,他会自己站起并俏皮的来一句“宝宝吓了一跳呢”。
可要是受伤了,呵呵呵……疼痛引发哭泣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以下的种种极端行为:
关切问一句:“宝贝,疼吗?”他会哭着说“不疼”,同时用力扇耳光或打头或捶腿(通常是哪儿疼打哪儿);
主动搀扶或给他揉伤口,会遭到拍打和激烈挣脱,然后哭的更凶;
询问是否要给他擦眼泪(或血),则是倔强的叫嚣着拒绝帮助……
这种行为,并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
在育儿理念上,我与老公观点一致:正面管教,不打不骂,以理服人,但并非溺爱——孩子的情绪永远要有回应,孩子的要求未必都要答应。
可我们平时需要上班,孩子受到两边老人、邻居的影响挺大。似乎从一岁半后的某一天开始,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易哭易怒的暴脾气孩子。但我认为,与其追究责任,徒劳又伤感情,还不如想想应对之策。
毕竟,教育孩子的过程如有任何痛苦,一定是家长的方法用错!
【初阶认知】
首先,我认为,自我意识觉醒是件好事,意志坚定也是一种优质的品格。
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希望自己可以无所不能。所以遇到任何挫折都会放大痛苦(自我预期过高),而那些天性悲观的孩子(遗传因素主导)可能会随时面临崩溃。
鉴于以上的认知,我一方面反对老人企图抑制孩子情绪的做法:
这边的长辈总爱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哭!”那边的长辈喜欢说:“有什么好哭的!别哭!”
另一方面支持正当的情绪宣泄:
事后我会问:“哭出来舒服点了吗?现在是不是感觉好多了?”通常他会答:“现在好多了!我要擦眼泪。”
但我在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感受时犯了错误,那就是跃龄:
一开始,我会问他“你为什么伤心?为什么发脾气?……”
天哪!他怎么回答的出?!
由于我平常和孩子交流起来很愉快,尤其他开口早,话挺多,似乎什么都懂,于是,我便忍不住高估了他的理解能力,当他回答不出时我不禁感到失落和恼怒(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太不成熟)。
【加强认知】
在自学了许多经典的育儿书籍后,我才意识到:
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懂如何解释为什么!他的因果逻辑是混乱的,需要我们尊重并逐步引导。
而学习语言时,情感类词汇(伤心、委屈、失望、愤怒等)比普通名词(苹果、电视等)重要的多。
可怜的小家伙,他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
于是,我替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是不是很痛?我帮你吹吹?”(肉体上的)
但得到的答案是上文提到的“不痛!不要吹!”
再问:“你是不是很难过?所以哭了?”
结果还是:“你不难过!你不哭!”(难分你、我)
教他呼吸法:“深深地吸气,慢慢的吐气”
立即被打断:“不要吸气吐气!”
我甚至多次尝试说:“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
回应我的却是:“妈妈不爱你!”“妈妈不喜欢你!”(“你”即是“我”)
……好吧,感觉像是陷入了一个怪圈。
以前好用的法子现在行不通了,或者说在某些场合不适用——正处在情绪失控的当下,爱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对这个月龄的孩子不管用。
意识到这点后,我及时收手。观察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默陪伴。
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一个窍门:
在他跌倒受伤狂躁时,蹲下来,摊开一个手掌(或伸出一根手指)可以让他搭(或拉),这个台阶给的刚刚好,他看到后立即云开雾散,破涕为笑,很开心的拉住了我!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在他灿烂的笑脸上读出了“妈妈理解我”的这个表情。
之后,随着更多经验教训的积累,我发现,当孩子情绪彻底奔溃时,不评论、不干涉的陪伴,就够了!多余的“关心”(则乱)真有可能会扣分:
比如主动给孩子擦眼泪这事儿,想象一下别人给你擦眼泪、鼻涕的场景吧,一定不如你自己来的舒适自在吧(同理心)……
让自己保持冷静和中立的同时,要在脑海里规划接下去的疏导方案:
01.通过一个故事(他特别爱听我编的故事)来讲述道理?
02.还是唱一首他喜欢的歌曲?
03.或者,用美食转移注意力也很有效……
【深入分析】
孩子知道乱发脾气是不好的行为,而我们也相信他并非恶意。
直到听了“张怡筠亲子情商课”,与之前所学到的一些理念产生了化学反应,我才顿悟到,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是存心与你对着干,而是缺少一些能力,除了我已知的抗压能力、辨别情绪等能力以外,还有2点尤为重要:
01.一件事突然切换到另一件事的变通能力(比如正看着电视,要求暂停并洗手吃饭);
02.组织已知词汇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尽管他词汇量不少,但如何输出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
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
观察孩子,哪些情形下他容易发飙?饿了?累了?
找到规律,在暴风雨之前疏导情绪远比失控时容易的多!事半功倍!
理论结合实际后发现,尊重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结合同理心的引导方式,效果最好。
奉上3个成功案例:
①
陪儿子在游乐园玩耍,他刚坐上小车子,就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从远处跑来说:“现在轮到我啦”!
我发现他边上没有大人,于是蹲下来对他说:“我们才坐上小车几秒钟耶!”
怕他不懂几秒是什么意思,我灵光一闪:“小朋友,我们一起数到50,然后车子就换你坐好吗?”
指令清晰明了,操作简单。小男孩很配合,跟着我一边推儿子一边数数,他经常数错,但我不纠错,只是按照自己的数字念,他会跟着绕回来。我儿子也在里面认真听着,偶尔跟着报几个数。
数到50后,我儿子很自觉的从车里钻出来,小男孩也很开心,并且还指着我儿子对我说:“他很棒!”这让我很惊讶,我也笑着回应:“你也很棒!”
(如果当时我的处理方式不好,他会不会就“被变成”了一个“惹人厌的熊孩子”?我不敢深想)
事后,我跟儿子说:“哥哥说你棒,因为你刚才的行为是自律、遵守承诺!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
②
我儿子是吃货,胃口比十几岁的孩子都好,遗传了我俩不挑食的好习惯,两岁不到筷子就用的很溜了,什么都要吃,连酸涩的药都喝得很来劲……
某天,他午觉睡到17:00醒来,像往常一样吃了水果、酸奶。
突然,发现桌上有一盒葡萄干(我心想这下糟糕了,之前带去动物园给节尾狐猴吃的,忘收起来啦)。
为了避免纷争,给他吃了两颗。可他明显不过瘾,叫嚷着还要,眼看快哭了。
我直视他的眼睛笑着问:“宝宝,你觉得葡萄干很甜,吃的时候很开心,对不对?”
“是的!”(想法被正确解读,他才听的进我接下来的话)
“我理解了,因为葡萄干甜甜的很好吃,所以你想继续吃,吃了会很开心。不给你吃就很生气。”(重复他的感受并认同、接纳)
“是的!”
峰回路转:“但是,你刚才也看到外婆在厨房里烧菜,她烧的是我们今天的晚饭,有红烧肉、番茄炒蛋、青菜……都很好吃!妈妈担心如果你再吃葡萄干,加上前面吃的苹果和酸奶,小肚子填满了就装不下晚饭了,所以,葡萄干可以留到明天再吃吗?”(描述实情、解释逻辑、提出建议)
“好!”(懂事!配合!爽快!)
必须表扬:“宝宝越来越懂道理了,葡萄干可以换个时间吃,不一定非得现在呀。妈妈为你感到自豪!”
儿子也很开心,自尊水平蹭蹭蹭往上涨!
试想,如果当时我忽视共情,仅仅简单粗暴的就事论事:“宝贝别吃了,你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再这样下去晚饭肯定吃不进……”
会有什么后果呢?
一场“权力争夺”是不可避免的。
③
刚下班花了一小时车程赶赴婆家,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走近听到奶奶和邻居正在阻止并指责孩子哭。
婆婆帮忙带孩子我无话可说,邻居的风凉话让我来气:“以后别制止孩子哭,难过了不该哭吗?哭并不羞耻!”
邻居说:“他想跑到马路上去”。
“这和不准哭有什么联系?”
邻居走了,婆婆也感觉没面子走开了。
孩子依旧在嚎叫着……
我猜他一定很委屈吧,没人满足他,也没人理解他。
我蹲下来看着他说:“妈妈知道你刚才很想去马路上玩。可是你看呀,现在路上车子好多噢!(手指向那边)‘嗖嗖嗖’开来开去,速度好快!如果你跑过去,司机叔叔就容易撞疼你!你手上的疤是怎么出来的?是不是摔跤摔出来的?”
“是的。”
“那个时候疼吗?”
“疼的!”
“被车子撞到会更疼,要出血”
……
“所以,奶奶和阿婆是担心你受伤,是关心你才不让你去马路上,知道了吗?”。
“知道了!”
“那我们现在回家吧!”
“好!”
“以后爸爸妈妈带你看到绿灯手牵手过马路好不好?”
“好!”
到家后,我看他心情不错,就问:“宝宝,刚才你哭是因为难过还是生气呢?”
“是生气!”
“啊!原来是生气啊!我明白了!”
(自此以后,我基本能分辨他的哭声是属于生气还是伤心了。)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婆婆,她笑着说:“孩子也会生气?”
当然会咯!可有多少人能读懂他们呢?就像我爸一开始不信这么小的人也会叛逆一样。
所以,很多熊孩子一开始都是被无知的家长误读,后来又被家长的愚蠢迫害。
好在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深造学习、对长辈的耐心洗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相信一切都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写在最后:
想起之前在朋友圈刷屏的“吼娃理论”,我就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一旦用过这招震慑孩子,你会发现从此以后轻声细语的跟孩子讲道理,不会再得到他的反馈和尊重,因为:
他学会了根据你的音量(高分贝)来判断是不是做错事了、是不是该停止了。而没有学到你希望他明白的道理和需要遵守的规则。
再换个角度来看:
你没耐心,怎么教会孩子耐心?
你的情绪总被孩子左右,那他的情商管理能好到哪儿去?
你动不动吼他打他,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会不会以为打骂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了?
遇上暴脾气孩子,如果好好说话他不听,那就换个方式;如果还不听,就再想办法调整。
穷途末路了?去学习啊!
<献上一条最新学到的干货小贴士>
在低龄儿童看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就等于说“你不可以这样!”他会觉得大人在限制他“这样”(某个情绪)的权力。
因此,换成“发生什么事情了?”或“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呢?”……会更好,他会感受到你的关心,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肯学的家长!
育儿路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