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书的习惯,读过就结束了,最多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些圈圈点点或者勾勾画画。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说要留下点什么,除非说对这本书是真的有感觉,需要用笔去记录。但是今天早上把《自洽》读完的那一瞬间,突然萌生了要留下点东西的想法,于是趁热打铁。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其实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一个是因为作者是律师,而且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律所的律师。二个是因为作者和我同姓(似乎是很牵强的一个理由),上大学之前觉得自己的姓氏很普遍,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特别是工作之后,才发现原来和自己同姓氏的人少之又少。三个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刚刚适应新的工作,正处在自我矛盾和纠结的阶段,虽然还没有看到内容是什么,但是就光看名字,就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自洽,认识并接受自己;选择,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出发;在沟通中遇见自己,在关系中自我定位;把职业融入自我,不要被职业反噬;身体和灵魂都的健康有趣。
从认识,选择,相处,决定,结论这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说明,如何和自己更好的相处,如果真正的做到自洽。这本书很短小精悍,没有什么特别生涩的故事或者词汇,但是我之所以要用内化来阐述我读过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因为他的文字在我脑子里留下的都是片段,或者说碎片化的,真正的留下的是读那些触动我的内容时候的感觉,这种感觉直接就地内化,转化成了我自己的东西。可能之前读书的时候也会这样,但是并没有去刻意的注意或者记录这种感觉,有时候,记录是需要灵感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创作着独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我们一直在讲定位准确,其实不光是别人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很重要,自己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更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是需要伯乐的,但是所谓的伯乐,其实是能给自己一个很准确的定位的人,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能遇到伯乐的前提首先是要成为自己的伯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刚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原来的老板总喜欢说方法论,但是慢慢的发现自己终于明白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包括在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课程学到什么具体的内容(当然学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课程里面教授的方法,恐怕这就是去评价是否是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的标准吧。方法是互通的。比方说画画的构图,构图是绘画的第一步,一个很精准的毫不夸张的说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但是构图会用到很多方法,我作为一个门外汉,只能看的懂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但是怎么才能好看,是我不知道的,这就是需要老师来教授的,所以老师传递的是方法论。而用绘画的构图的方法论,可以去解释写作的架构的方法,可以去解释穿搭的方法,等等。就这一点上,与其说我们很难遇到伯乐,不如说我们很难成为自己的伯乐。
经常性的会自我否定,是我这个阶段的常态,有时候会问自己,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那还有谁会接受自己呢?所以当看完第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我停止了阅读,开始反思,我应该怎么认识自己,我又应该怎么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