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始终站在战略全局高度谋划部署体育事业发展,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新发展阶段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离不开群众体育的普及开展、竞技体育的不断突破,离不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体育法治的不断完善、体育外交的交流互鉴,但最离不开的,是起着基层基础作用的青少年体育的蓬勃发展。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群体不仅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主体,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生后备力量。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引导更多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扩大群众体育普惠普及广度和竞技体育人才选拔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引领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心素质,促进学业进步,培养爱国情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广泛的人力人才资源保障。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普及和提高、校内和校外三对关系,精准施策。
一是把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育强国是国家战略,应以目标为导向,加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地方层面的协同配合。上级部门统筹制定好目标和规则,建立奖惩机制,做好“放管服”,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地方落实好上级各项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色、自然禀赋及传统优势项目,制定该地区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实施“一校一品”“一市多品”“一省千品”工程,做强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等奥运优势项目,扶持武术、龙舟、摔跤等民族特色项目。
二是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是基础,没有全体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工作就没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提高是引领,没有竞技水平提升的突破,体育普及则容易迷失方向,二者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普及上,要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传授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科学原理、规则文化以及精神内涵等,因地制宜为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提高上,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校的主阵地作用,尤其是加强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布局工作,推动体校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同时,鼓励学校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扩大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渠道。
三是把握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校园内,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积极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任学校兼职、专职体育老师,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等问题,积极丰富“双减”背景下的体育活动类型,填补体育需求缺口;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校园外,推动高水平体育俱乐部组建,加强对俱乐部资质认定和指导,把好从业入口关,畅通俱乐部有序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比赛渠道,引导支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具性价比的体育培训产品,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体育需求,有效解决学校体育运动单一、专业性不足等问题。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更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把加强和改革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推动,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走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在加快青少年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中锐意进取,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担当有为,奋力开创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