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刹那就决定借阅,真正独自生活的日子不算太久,很多时候会有一些孤独的伤感,急切的希望能够摆脱这一种现状,需要一些引导,有良好的独自生活习惯的同伴引导,更多的是自我引导,如何更好的自我引导呢?书,这是我唯一的认知,看好的书去引导自己更好的生活。
并不是很了解乔纳森弗兰岑,之前也并没有阅读过他的书籍,第一感觉以为这是一本书,一本教我们如何独处的书,阅读之后才发现,我错了,并且错的很离谱。全书并没有直接的告诉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整本书一共收录了14篇乔纳森弗兰岑的作品,每一篇作品都向我呈现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博学的见识以及震撼人心的笔触,作者并未直接说独处,但是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在这斑驳陆离、肆意浮夸的世界里温和的独处。
《父亲的脑》里关于对于父亲的回忆娓娓道来,《帝国卧室》里关于都市帝国里的形态各色引人深省。大约只有在独身一人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才会更加的深刻,更加的全面。
我很小的时候被送入寄宿学院,可能比一般同龄的孩子稍显的独立,但独立不等同于独处。学习生涯的三两成群让我并没有机会去真正的和自己相处。真正的独处大约始于毕业之后。
14年的冬天,我提着行李箱告别校园,在家乡的城市实习。寒风凛冽的冬天,一个人找工作面试,一个人找房子,一个人办离校办入职。忙碌的白天是不会孤独的,下班一个人面对空荡荡湿冷的房间时,孤寂的凄凉猛然的冲让心头,悲伤蔓延。那时候刚刚从四人的学生宿舍搬出来不久,生活的落差,直击人心,分崩离析。
因为无法接受如此的落差,所以迫切的选择了合租,合租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人与人的交往总归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产生美好,太熟悉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多少有点伤害感情的时候。后来,兜兜转转,换工作,换租房。索性是在熟悉的城市间辗转颠沛。又回到了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新的工作清闲无比,每天上班五六个小时,这样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就越发的长了。在许多个无聊下班的五点半,炎夏,我走在阳光依旧炙热的水泥马路上面,看车水马龙的下班高峰。孤独在心底无边的繁衍,生生不息。曾经围绕在周围的三两好友,早已各奔前程,偶尔的联系,也只是各诉苦水。你说你的孤独与不顺,她有她的不易与波澜,都不停歇的像彼此诉说着分离之后的不幸。相互撕开自己的伪装,露出的血淋淋,只为了呼应口中的不幸的生活。然而我们都忘记了,生活没有感同身受那一回事。你经历的难过或者快乐,无人能够越俎代庖。于是决定开始用心对待这一个人的旧时光。
都说独自一人的时候是最好的自我提升的时间,现在想来也不无道理,空闲的时间过多,总是焦急为何这般浪费年少的青葱岁月,我想大多时候,我们在深知自己是在混日子浪费时间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是焦躁惶恐不安的,只是有些人在这样的焦躁之中很快的明确了方向而有些人始终打着迷茫的幌子一再沉沦,我是不愿在日日惶惶之中周而复始的人,很快给自己制定了规划。去了书城,搬回来一堆堆的书籍,早上六点起床开始看书,八点准时出门上班。晚上吃完饭后看一部电影,然后出去夜跑一个小时,围绕着城市的水泥马路,鹅黄色的路灯将路杆和我跑步的身影拉的格外的细长,有时候我会看着自己的影子想,要是身材真是这般纤瘦细长,那可真好。清闲的时候,开始写影评写书评写故事写生活里的琐事。以前总会觉得想写但是写不出,亦或者担心自己文笔不够,直到独处之后才知道,想写写不出是因为思考的不够深刻,独处的时间不仅仅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时间也是深刻思考的最佳选择,一个人的时候思考的才会更加透彻。时间还是会有闲余,开始去学理财,学画画,学写作,参加一些夜跑的活动,参加一些徒步的旅行,参加一些读书交流会。小城市里的生活过的倒是不尽惬意。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用了一个星期早晨起床看书的时间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很多人问《百年孤独》看完了之后有什么意义,学到了什么?说实话,对于《百年孤独》我的理解显然不够透彻,但是作者的叙事和驾驭故事人物情节的能力,甚至有些词句的运用,都让我震撼而且受益匪浅。庞大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兴盛与陨落无处不在的告诉我们: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要学会在孤岛上面生存与生活,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和寂寞相处。成长大约就是学会与孤独的自己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