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满拦江在《思考质量决定人生成败》中提到这样三个概念:
1.阅读是分层次的,并分为5个层次(见表一),同时描绘了不同的层次的对象具备一些怎么样的思维特点以及对应的人群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2.提出“通读“这个概念,作者认为当人通读一个层次的书之后,阅读量上来了,就会进入更高一个层级,比如作者在每一层都有提及类似的话语“如果他们不加大阅读量,迅速形成新阅读敏感点,进入第二阶段的话,他们有可能成为老文青。”给人一种阅读量会导致阅读层次的提升的错觉。
3.虽然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有提及,现实是最好的老师,但作者提及的对象是从来不读书的人,指他们通过现实实践也可以到达阅读或者思考层次比较高的阶段。但是针对读书的人,应该如何达到更高的阶段,作者在文章仅仅提到“通读”的概念,以及思考的概念,并没有提到生活实践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本身的影响。
表一
但是我看完这篇文后,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什么是阅读层次?
一、首先关于阅读层次的问题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和书籍,可以确定一件事,阅读是有层次之分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能理解到深度不同。
影响阅读动机有哪些?阅读层次的因素有哪些?
二、阅读动机和阅读层次的影响因素
阅读的目的分为三类:消遣和娱乐,获得资讯,求得理解。
只有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才能让我们增长心智。
阅读层次的可能主要影响因素:阅读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现实实践等。
1.阅读量重不重要?重要
阅读量类似拳击手大量重复勾直摆这些基本动作,表面上是重复劳动,但通过长期浸泡在合理的模式中,才能把知识和技能内化成本能,只不过一个是动作模式,一个是思维模式。通过大量阅读聪明人写的书,实现对优秀的思维的长期浸泡,所谓书读百遍其神自现,其含义也是如此。
2.涉猎不同领域的图书,同时提升阅读量的意义是突破思维局限
不同领域的书都要读读,即提高信息渠道的多样性。进而突破旧认知框架的局限。
思维不靠外部信息的注入,很难发现自身的局限性。因为人对问题的发现很大程度是靠对比。通过对比也就提高了所提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进步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把问题定义为理想状况和现实情况的差距,那么对理想情况的定义越丰富,对现实情况的理解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就越多越接近本质。
如何实现阅读层次的进阶?
三、阅读量到一定程度后,人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了,但是仍然需要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经历可遇不可求,这也是人阅读层次产生分水岭的地方。死读书或者强读书,知其然不知其味,很难真正理解到知识本身的内涵和深度
1.即便知道了阅读的好处,但我们对阅读的精进仍不可强求。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林语堂在《读书的住在在于排脱俗气》中提及: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警句。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我比较认同林语堂这个观点,人对书所传达的思想的理解。与人的个人经历、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相关。如果并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同一本书,能体会到书的深意也不同。比如黑塞的小说?没思想的人读就成了流行小说,有思想的人读就成了史哲经典。所以有层次的是人的思想,而主要不是书籍(这里的书籍排斥了垃圾文学)。
2.多领域涉猎知识,不同领域的书启迪的也是人智慧的不同方面。
书籍只有类别和领域之分。不是读经典小说的人就是思维相对狭隘的人,而读哲学的人就是思维高深的人。不同领域的书,需要人阅读的能力不同。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提出的“智力多元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人的智力多元理论给人的启示是,智力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比如培根在《论读书》里面提及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从正面直接表达了每一种领域的书目,能带给人不同思维启迪。
3.针对不同的书采用不用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的效率。
因为书籍分不同领域,不同领域的书本身体现的思想,也是不同领域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书籍时,也需要运用自身不同的智力能力去解读书或者消化书。
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不过,有时候要读得慢一点,有时候要读得快一点。
同时快慢的使用也要配合技巧的使用。
吕思勉:“学问的门径,所能指出的,不过是第一步。过此以往,就各有各的宗旨,各有各的路径了。我是一个专门读书的人,读书的工夫,或者比一般人多些,然因未得门径,绕掉的圈儿,亦属不少。现在讲门径的书多了,又有各种新兴的科学为辅助,较诸从前,自可事半功倍。况且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读书是要知道宇宙间的现象,就是书上所说的事情;而书上所说的事情,也要把它转化成眼前所见的事情。如此,则书本的记载,和阅历所得,合同而化,才是真正的学问。昔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中确有至理。知此理,则阅历所及,随处可与所治的学问相发明,正不必兢兢于故纸堆中讨生活了。”
当然,读书不一定就非得很功利,一定要用才读。可以由不同的需求来决定,也可以为了满足自己对审美的需求、情感共鸣的需求;或者也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纯观感娱乐的需求;或者同时也可以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书海无涯而时有崖也,只有更清晰的了解书本与自己的关系,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书籍。
最后一本好书并非一定能帮助你出人头地,但一本好书肯定能增进你的阅读技巧,最重要的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你将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最后雾满拦江文章里面的那个笑话,他说“一只苍蝇,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但它没什么可以炫耀的,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
我想说,如果苍蝇路过窗户时的不经意往外看了一眼,哪怕只是偶尔的那么一次,心里便有了很多同类一辈子都想象不出的风景。
以上。
PS:受我本人阅读量和人生阅历的影响。也许我说的都是错的,但是只是我认真思考,究竟读书是怎么一回事,我可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