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只爱高档餐厅,有人偏爱街边小档,有人喜欢藏匿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在日常及旅行时,当选择吃什么,我通常都会选择小店。
第一是,经济决定消费方式(qiong!qiong!qiong!)。
第二是,很多美味,都是出自于不起眼的小店。相对于高档的餐厅,流程化烹饪的食物,吃到嘴里,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问题餐厅》里面,男主跟女厨师拼搏一道汤时,拼的并不是厨艺,而是赋予食物的“温度”。而“温度”就是烹饪的人,就是在处理及烹饪过程中,对食物倾注的情感。
第三,就是店里面的人情味。在《深夜食堂》里面,大师傅做的菜并非是最好吃的,但是在他的店里吃的饭菜,却让人觉得不自觉感动,让人品尝到人生的真味,也品尝到食物所谓的“灵魂。”
旅行或者日常,我都会刻意的去寻找,然后在不经意间去选择一些小店。
发现街边那家小店是在前年了,那时候刚换了新工作,到了新地方,每天晚上下班绕着公司附近,一圈又一圈,像探索新大陆一样。
这家店最初吸引我的,是门口的灯箱广告,跟周围装潢低调的店大不同。广告虽大,但店面极小,只能容纳八个人左右。
店老板是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卖着酸辣粉。她说话声音很轻,脸上一直挂着笑,忙上忙下,轻声问来店的人要点什么,要是有人催得急,就稳稳地说,这粉得慢慢煮,急了煮不透就不好吃。
来店里面的人,基本又穿着西装的,套装的上班一族,也有出来觅食的自由工作者,但大家似乎都跟老阿姨很热乎,都是一个劲“阿姨,阿姨”地叫。
“阿姨,我要加个鸡蛋。”“我要豆腐串”。“阿姨,酸辣粉不要辣。”“阿姨……”
老阿姨记性不大好,你跟她说,不要香菜,她转身就问你,小姑娘,你是不是要香菜呢?一勺香菜就洒到热乎乎的汤粉上。有顾客点个茶鸡蛋,老阿姨转身就递上个煎蛋。
这也不是偶尔的事情,而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但大家对老阿姨总有耐性,就像老阿姨对煮汤粉要有耐心慢慢煮一样。
老阿姨的粉,没有太突出的味道,但是顾客却从未间断。也许,就是因为在这个小店内,有个动作慢又记性不好的老阿姨,有点家里姥姥的感觉,所以熟客也特别多。
老阿姨好像总会掏出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有时是辣椒,有时是她调制的配料,遇到顾客不要辣,她会嘀咕,没有辣可不好吃,加一点点试试看。
有次店内顾客人少,老阿姨递上一盆辣椒给我。
“来,尝尝,我自己做的辣椒,很辣但很好吃。”
那年过年前的一段时间,周围的饮食店基本都放假了,只有这个小店还亮着灯。那天走进店内,煮粉的锅冒着热气,有几个人背对背哗啦啦吃着粉。酸辣粉特有的香味飘散着,让刹不住口水。我点了一份坐在角落边,等着老阿姨拿粉,煮粉,看得入神。
“阿姨,你这过年还开吗?”一个女生边吃边回头问。
“估计不开,过年休息几天。”
“这样啊,那我过年不是没有饭吃吗?”
“过年不回家?”
“是啊,才放几天假,一来一回太折腾。你这店都不开了,那我过年吃什么啊?”女生有些撒娇的语气。
“我开到初一,初二就不开了,你要我看初三没事忙就过来开,你到时就可以过来了。”
“好啊,太谢谢你阿姨了。”
场景一度让我觉得自己在看小说,有点虚幻但又点真实。
后来带了同事一起吃,刚吃完她就说下次要再约在这家店吃,太好吃了。“对啊,吃出了幸福的味道吧。”“恩恩。”
再后来,频繁加班,每当我没有准时下班时,她就要加班。她准时下班,我就得加班。我们一直笑着说,下次一定要找个时间约去老阿姨的店吃酸辣粉。
直到今年,同事辞职离开广州的第二天,我又再走进去了这家店。人依然多,座位依然很少,坐到最紧凑,也只能容下6个人左右。
长达半年,可能还有更多的时间,都没有光顾这家店。老阿姨似乎记性更不好了,听也经常听错,动作似乎也比以前慢。但是声音,还是以前那样,轻轻的,脸上也一直挂着微笑。
那晚喝到第一口汤时,心顿喜,对呀,就是这个味道呀。一根根粉慢慢嚼,汤也一口口喝,不舍得吃快。吃的时候,会听老阿姨跟顾客的聊天,也会看她煮粉加料。她依然会加错东西,依然会记不住顾客点的菜,每次都要重复问了两三次。
除了记性,老阿姨下手也越来越重了。那晚吃完粉回来,我一路渴到想哭晕在车上。回到家猛的灌下两瓶水,还吃了两个水果,还是觉得渴。狠下心说以后不再去了,老阿姨温柔似水,待人如家人,但吃不消太咸的东西。可几天过去了,一想起老阿姨帮我剥了茶叶蛋,混在热腾腾的酸辣粉里面,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人呀,为了吃,可真是善变啊。
可为了吃,这样也无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