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回家的路上,同事说非常讨厌周末加班,因为没时间陪孩子。尤其是在上班时与孩子上演的悲情大剧,怀着愧疚和无奈离开家。还有一位同事,除了早晚上下班,中午也回家陪孩子,特别是前段时间天特别冷,中午下雨也会回家,有同事说这是母爱的伟大。
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平衡工作与顾家是两难的问题,这里的顾家不仅是承担家庭责任,还有陪孩子成长,能做到两不误的几乎不可能。可是为人父为人母的都在尽力做好该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现在,也为了未来收获圆满的幸福。
我为那个中午冒风雨的同事点赞,同时又在想另一个极端,这位同事或许也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死磕侠,她不懂得权衡,不愿与他人协作,是偏执的母亲。
作为父亲可能心更狠一些,比如我。在对待闺女上,觉得她应该慢慢独立,应该慢慢知道这个世界除了父母还应该有其他人,除了家庭的呵护,还有社会的规则。虽然她还未上学,但我想让她慢慢接受,而有一天她大哭大闹的时候,给她更大的打击。
2
前段时间有朋友给我说,我每天更新一篇文章太频繁,容易让人乏味,甚至是反感。我当时告诉了他我的想法和目标。我知道他是好意,但这个问题也留在我心里,要不要改变一下日更的状态。
从正面讲,我日更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量变引起自己的质变。我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在一个主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不能误导别人啊。所以想通过最笨的方法获得能够给人以启示,给人以领悟的文章。现在的方法就是用量将每天的学习情况通过点的串联汇聚成线,最后成为一个知识面。
从反面讲,我就是想通过每天的更新吸引人,找到和自己每天一起进步,一起思考的人。有一天别人问我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我可能会说我忘了,但你可以看我曾经成长的文章,到那时可能几个人能看完我每天的文章,他们也找不到我成长的秘密,其实我就是这样每天走来的。
至于会不会让他人反感,只能由现在看文章的你来决定。我不希望引起你们的反感,希望我每天带来的一点思考能给你一扇通往成长之门。
3
之前我一直觉得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甚至是一本万利。今天看了连岳的文章,发现有人假借读书之名,仅仅本着要一本学历的目的不断的投入金钱,一位拿到学历就是国家颁给的读书证。或者有人假借读书之名,推脱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一句我要读书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用干活,不用洗衣服,不用顾家。或者有人假借读书之名,买书,买书架,买套装书,让人看起来像个读书人。而如果做了这些,读书的代价就太高,收获的也不去预期。
现在即使我们用功读书了,也不一定成功。读的书就业的时候不一定能用,就了业不一定能找到女朋友,有了女朋友不一定能奋斗一套大城市的房子。所以,读书大多数情况下是亏本的,无这点警觉,你将变成糟糕的读书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连岳建议四点,我也觉得非常受用:
首先从小读书成绩不好,不必自卑,只是这条路径不适合你,不要在读书上死嗑,以短博长。
其次你家境一般,或者父母面有难色,那就赶快去找工作,别和家境富裕的孩子比,我要读到博士,我还要去欧美,读书很贵,本来就是奢侈品,无法人人消费。
三是如果你的孩子资质一般,读的专业不好找工作,你不乐意,你钱比较紧张,也别不好意思,可以明确说:孩子,我只供你到本科毕业,你想继续读书,学费自己赚。
四是你已经离开大学校园了。那么,你的生活重心应该是赚更多钱,让家人生活更好,不停在实践中增加自己价值,这些事情要求你读书时,必须让位。
看完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读书真的只是一种态度,十年寒窗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没有持续的努力,成功又怎么能宠幸你呢?靠运气吗?或许可以,可它又太捉摸不定。
4
从这三个事情中我看到事情的利弊同时存在,甚至最正确的地方不在一端,而是中间的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不是最好的那个,也不是最差的那个,而是最有利于你成长的地带。就像人的进化,它不是长出一个最好看的鼻子,长出最大的心脏,长出最锋利的牙齿,而是凑活着长,慢慢完善自己。
我记得在一次听哪个商学院的教授讲课时,他说越来越没有正真对的事情,或者叫“对在两间”。
拥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即使这个因素多么高端都会有它的局限,反而是那种同时存在一个对的结果和一个错的结果的人,在出现碰撞之后还能正常生活的人才是最厉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觉得话不能说满,饭不能吃的太饱,书不能读的太单一,圈子不能进入的太少,听的话不能全信,看到的眼前不能太当真。
我是慧眼识鱼,每天记录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期望你见证的成长,与你一起改变自己,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