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与政事不同,前者重在制度,属于专门史范畴。后者重在事实,如朝代更替、人事、内政、外交、军事等,属于通史范畴。先了解通史,可获得长时段、大视野的了解,再从专门史,分门别类,一一研究,然后再综合起来,又见历史大体,经过如此过程,认识将更加深刻细致,更加透彻。
2.历史之重要,是因为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为何重要?因为它清晰地保存了传统。这个传统,从一个国家立国的规模、延续的制度,可以深切感受得到。政治制度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不懂政治制度,就不懂中国历史。
3.清代阮元说,一个人不读“二通”,就不能成为通人与通学。“二通”是什么?一是《通鉴》,编年通史;一是《文献通考》,制度专史。
4.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一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一是秦以后的郡县政治。而不是一个封建社会所能概括的,封建社会是西方历史的产物,与中国自己的“封建”二字涵义不同。中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也就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本质上国家仍然是统一的,封建政治到秦统一后就基本结束了。西方的“封建”是下层的割据,并没有统一政权。可见,“封建”在东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照搬。
5.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即皇宫,王室,是皇帝居所,君权之所在。府即政府朝廷,为宰相主持,是相权所在。王室与政府有分别,而并不严格分开,两者是可以融和相通的。从秦到清,大体而言,政府均设宰相,至少明朝以前,宰相是明显的存在。即使是明代朱元璋废宰相,但仍有内廷与外朝的分别,尽管其间细节有所变动,但整体上沿袭不变。
6.西方论政治,强调权力,中国论政治,强调职位。在中国,职有分,则权有别,权在职内。
7.中国从唐代开始有考试制度,而考试则是从汉代察举制度而来。察举制度的初衷是选拔贤能出任政府官职以处理政治事务。察举制度因非由民选,后来流弊严重,到唐朝改为考试。依靠选举制度,政府通过公开察举考试选拔人才进入仕途,从而造就秦一下的士人政府、或者叫作贤人政府。
8.英国的文官制度,实际是效仿我们的考试制度而来。
9.研究制度不能只看制度本身,要综合与此制度相关的史实一起研究。因为一项制度的设立必然有其针对性,是就实际政治情况来建立运行,另外,制度总会随着现实的变动而变动,修修改改是正常的,所以研究制度要有动态眼光。
10.研究制度,要注意每种制度的背后都有一套思想和理论的存在。中国古代学人很少有政治理论著作,主要因为他们大多投身政治实践,已经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了,无须再将其理论写成一书了。比如董仲舒、司马迁,并非单纯的书生,他们也是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有实践的。如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创立制度,垂之百年,即使朝代更替,也难以超越。这是中国政治家的伟大之处。
参考:《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讲 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