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再来看这本书,真的轻松很多。
一、心理创伤,只是你在找借口
一般心理学有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在10岁以后就会形成。也就是说,10岁以后,你已经有了足够的主观能够性,一切问题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弗洛伊德的创伤论说,我们现在的不幸,都是之前心理的创伤这个罪魁祸首引起的。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作出的选择。
我现在的抑郁症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单亲家庭造成的。
如果10岁以前,自我意识不完备时,环境对个人起的决定作用会更大。而用为一个成年人,只不过是给了自己自怜自卑,自我同情,安于现状的一个借口。
毕竟,与糟糕的现实比较,未知更让人恐惧,潜意识里不想面对不想改变而已。
目的论,扒下了以心理创伤为由逃避责任的所有借口的外衣。
就如愤怒,只是我们可收可放,用来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过是自己的一种目的,一种选择。
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只不过,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二、一切麻烦来自人际关系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对于世界,往往是很无力感的,正是这种无力感,督促我们不断超越极限。只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把超越的对象换作了他人,把别人当作了假想敌。一山还有一山高,总有比我们强或比我们弱的人。无论是输是赢,自我认同感起起伏伏,我们都极度没有安全感,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表现的好的,就有一种优越情结。
首先,人都是不在不断的在成长和变化着的,不在一次是输是赢。
其次,人生不是与他人在比赛。建全的自卑感,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不断越超自我。
和自己比较,就必须得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等于消极,而是分清楚哪些是不能改变的,接受他,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努力改变,这样就不容易陷入自我满足或自我苛求当中。改变,需要勇气,而辩别,需要智慧。
三、让干涉你的人都去见鬼吧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都是对别人的事情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干涉。
而辨别的办法,只需要考虑一下最后是由谁承担后果。
而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自由,也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代价,就无法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而做出这些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你优秀、努力、勤奋、正直、上进等等,总会被一些人讨厌的。
你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如果被人讨厌,说明你有了价值和存在感。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也就是归属感。
一味的在意他人怎么看我,讨好别人寻求认可,只不过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人际关系,是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个人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所以,真正的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能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别人什么,如何真正的关心别人。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是靠自己双手去获得的。
在人际关系中,不要轻易的去评价别人,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批评是居高临下,表扬,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的评价。如果希望得到表扬,也不过是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而“谢谢”,是纯粹的感谢之意,是为别人提供了价值,做出了贡献的感谢。
人对别人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勇气。
是“我对别人有用”,而不是被人评价说“很好”,以此与他人建立联系,到哪里,都可以是平等的关系,融入群体,与他人建立合作。
五、认真的活在当下
过去和未来,都没有任何意义,起决定作用的,是现在。
过去的事情已经没办法改变,而未来太沉重,反而不能轻松前进。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过好每一天,做好当下每一件事,即使生命今天终止,也没有遗憾和后悔。
��P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