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胆子越小。这是我记录自己成年后逐步变化后,得出的最深感触。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幼年时的自己由于懵懂无知,缺少对风险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不知天高地厚,也就对自己以及全世界充满了信心。似乎让自己来做上九天揽明月这种事也完全不在话下,即使事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也才爬上了一米高,而又一次次跌落下来,仍然无伤大雅,大不了拍拍身上的灰尘,重头再来过。
长大后的自己,对风险有了明显的感知力,胆子也就小了不少,神经也就敏感了不少,长出了一颗“玻璃心”,接受不了言辞犀利的指责和残酷现实中的屡试屡败。相比于幼时的肆无忌惮,成年后的自己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不知何时起,“失败”这个词渐渐从生活中退隐,留下的阴影却日益广泛。失败牵制着我敏感的神经,在很多事情上,为了避免失败,我索性就选择不曾开始。日复一日,我和很多美好的事物划清了界限。不尝试,不涉入,不感兴趣成了生活的常态。
现在想来,都是因为我对失败缺乏足够理性的认知。不曾涉足,保护了我不被伤害;同时,不曾涉足,又何尝不是屏蔽掉了我生活中的种种风景。
《考试脑科学》中说:“世上绝对没有突如其来的成功,只有一边思考失败的原因、一般不断思考解决方法,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能获得一次成功,不经过反复的失败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记忆。
书中谈到了'失败'很重要。每次失败后,我们都应该思考下要怎么做才能成功。要是还是失败了,就再次思考解决方案.......像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失败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形成准确牢固的记忆。
即使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没必要闷闷不乐,大家可以转换思维,把它当作一件好事而非坏事。失败后最重要的是带着疑问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案。无论失败多少次,都要确立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运用排除法进行自我修正。面对失败,我们要‘善于反省‘、‘保持乐观‘。”
“失败“看似处于“成功”的对立面,但也绝非“一无是处”。而我,却把它看作了成功的“天敌“,就想敬而远之。为了避免失败,我从根源上下手,不尝试不开始也就不会有失败。有句话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浪费了活着的大好时光。”而我的对待一切“不曾开始”的态度,不正是浪费了活着的大好时光吗?尽管这样,我看似没失败过,但也与“成功”无缘,把生活过成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还美其名曰:“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现在想来,这只不过是我自欺欺人的一种避世说辞而已。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那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往往孕育着“成功”的契机。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富含能量的宝藏,它们就像镜子,毫无保留地反射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失败,把失败打磨成坚实的垫脚石,辅助自己步步高升,渐渐走向成功。
对失败的认知其实反映的就是我内心的脆弱。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不是勇士,在现实生活中,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无法正视失败后的“淋漓的鲜血”。《考试脑科学》这本书对失败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并非因为我是个loser,才收获了失败,而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只是他们选择了暗自吞下这段失败的历程。人性中的“趋光性”让我们习惯性地被·别人的成功所吸引,习惯性地对别人的失败闭口不提。所以,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了人家最后光彩照人的成功的硕果,忽略了去挖掘人家这一路走来的心酸。
自此以后,我改变了对失败的认知,摆正了心态,克服了对失败的恐惧。失败并不可怕,每当失败了,我无需像捡到个烫手的山芋一样,唯恐抛之不及。而是应该保持乐观,进行深刻反省,努力去探索这次失败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失败中沉淀,争取每经历一次失败都有所收获,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