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ONE看到“丫头的文先生”写的小说《亡命之徒》,一开始看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感觉,看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才精彩起来。小说分为四个部分,读完之后发现每一部分的人和事都是互相联系。
像评论里说的,整个文章读下来,像在看美剧“24小时”。文章一开始就抛出一个大悬念,死死的钩住人的阅读欲望。然后再每隔五分钟抛个情节高潮,引出下一个悬念。最后再意犹未尽的,在一个“意外”后嘎然而止,皆大欢喜的结尾。整个文章,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限制内,成功的把复杂的人物关系,缠丝错综的情节,纷繁变换的场景都滴水不漏的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构造虽然复杂,但逻辑关系清晰,毫无牵强附会之感。
其实我并不是很爱看这类小说,但是作者成功的吸引了我,这种“重故事”的小说风格还是满喜欢的,谢谢作者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篇文章我还了解到什么是盖里奇风格,什么是莫比乌斯手环,发现自己真的有点孤陋寡闻了。同时,我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通过一篇小说能学到这么多,这使我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让我坚定了阅读的信念。读书真的可以给人力量!
“盖里奇风格,不赖。”
盖里奇风格
在影片中充斥了无哩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这些招数就被称为盖里奇手法。区别在于蒙太奇是正常的剪贴组合,而盖里奇则是匪夷所思的剪贴组合。
盖里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大导演,代表作《两杆大烟枪》和《Snatch》。所谓盖里奇手法其实就是他拍电影的一种手法。花哨的故事结构,多线叙事在电影和现在电视剧中很受欢迎,这种叙事不仅能充实剧情,还能让观众在来回切换的故事线中保持新鲜感,如果能处理好故事线间的割裂感,整个电影会带来很流畅的体验。但盖里奇的电影不能用多线叙事来形容,他的故事是网状的!网状的!!这一点在他的第二部作品《Snatch》中有很好的展现,众多的人物于复杂的关系来回交错,故事线显得交叉和扭曲,甚至都没法理清一个清晰的线出来。准备去看一下他的代表作,看看他神奇的地方。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故事没完么,还是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手环
莫比乌斯指环是一种拓扑学结构,它只有一个面(表面),和一个边界。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在1858年独立发现的。这个结构可以用一个纸带旋转半圈再把两端粘上之后轻而易举地制作出来。事实上有两种不同的莫比乌斯带镜像,他们相互对称。如果把纸带顺时针旋转再粘贴,就会形成一个右手性的莫比乌斯带,反之亦类似。
莫比乌斯带本身具有很多奇妙的性质,莫比乌斯带常被认为是无穷大符号「∞」的创意来源,因为如果某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的表面上沿着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远不会停下来。但是这是一个不真实的传闻,因为「∞」的发明比莫比乌斯带还要早。
这个描述看完下面的图,也许你就明白了。
我也深有这种感触,感觉故事并没有完结。抢赌场的人还没有被找到,被误会的警察还没有将误会解开,两个抢匪去的小诊所感觉正是找他们的王发军去的诊所,小说中留了很多的悬而未决的点,这也许就是作者高明之处,也是对读者致命的吸引力。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人物事件影响着事情的发展,像蝴蝶效应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再拓展下去,真的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只是没有小说中那么紧张离奇,感受并不明显。
看完文章 ,脑子里就像演了一部小小的江湖剧。
席贵的故事让我看到,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他为了兄弟两肋插刀,蹲监狱弃爱人,最后落得个饮弹自尽的下场,结局是兄弟还出卖了他。像评论里说的:
别人眼中的亡命之徒,哪里还有我的藏身处?我的兄弟 ,离我远去,我还傻呼呼的相信道义 ,所谓的人性莫非要用血和泪来换取教训。
其实在看到来生缘这个酒馆名字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了他的结局,但是没想到那么突然,但仔细想想却也是合理。他真的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从监狱逃出来其实也许只想从燕子那得到一个答案而已,燕子才是他唯一生的希望,但是并没有从燕子那得到肯定的回答,这也成为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席贵叹息!但这也是他注定的结局,太冲动,做事又不计后果,这在他拿刀捅张青的时候就可见一斑。真的感叹性格决定命运!不是说不讲义气,而是你要认清那个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所有的人,在讲义气的同时你要考虑是不是辜负了爱你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冲动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
最后写给自己的话,日更终于完成了,现在有点后悔刚来就参加了,每天像机械的完成任务一样,写的东西质量也不高。以后还是准备踏踏实实的写东西,静下心来,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