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页,70岁的银发奶奶脸上布满慈祥地皱纹,她白净肌肤常年穿着自己做的灰色罩衣显着非常得体,干净利索她身高1米69,是典型的“三寸金莲”, 硬朗的身体,习惯早睡早起已多年。
幼年时的我家境不好,吃个白面馍待春节,平时食红暑干、高粱面。早起的奶奶把屋内、院清扫完才梳妆自己。我则随母亲起,奶奶走进厨房用瓢从白面缸里舀小半瓢面粉放进面盆按比例加水掺、揉和成面团放到面板上,再从高粱面缸里舀出满满一大瓢,她娴熟的流程和好同样放在面板上。为什么两个面团相差这么……?奶奶没等我把话问完,她便打断:小孩子话多。那时习俗做饭、收粮等场合不许多嘴。
此时,妈妈支好鏊子引着柴。我双手托着刺模糊的脸蛋蹲在妈妈身旁看着鏊子慢慢烧热,奶奶揪一小白面团擀成烙馍片状,再揪一大团高粱面团放在白面片上包好,再用小擀面杖擀成烙饼形放上鏊子。家庭成员劳动量大、胃口好,烙饼的流程奶奶每天反复几十遍,烙完饼面板上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面渣。
妈妈用心翻好每个饼子馍讲给我听:做人要先学会勤俭、持家,像你奶奶烙饼子一样不仅好看还要好吃。没上几天学的妈妈不会花言巧语,也讲不来啥大道理,通情达理的她做事一五一十,街坊邻居们喜欢她这性格。
现为人夫,为人父的我每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想起妈妈的教诲。随着社会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吃、喝基本不缺,我“始终如一”用节俭观念来教育子女。